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知道在哪件事上做什么?但是他们却不做,这是一件很神奇的现象。就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平时每天早上要打扫宿舍卫生。但是有人去躺在床上睡觉,不想动弹。很显然是因为他比较懒惰,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但是他也知道早上应该打扫卫生,但是最终却并没有。这其实就是被他的私欲所掌控,被它所阻隔,就导致至于行分开了。
王阳明当时提出人做事要“知行合一”。并且对此进行了举例:假如说你看见了一个好看的颜色,你不用想就会喜欢上它,而不是看到后再喜欢它。这里的看到好看的颜色就是只,而你喜欢上好看的颜色就是行,这两者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分开。在我们正常理解中的行,就是要行动,要去做事。但是其实不是的,也可以是心在想,只要做出了反应,也算行,只是行的程度不一而已。就比如说打篮球。当你看到别人在做一个动作时,这就算知了,而真的同时,你一定会去会去欣赏,会去评判,这也算行。但是如果你看到这个动作后,想去学习,他练习他并且在操场上有了行动,这就是另外一种行,是有真实行动的一种行。
但是在此,我想提出一个疑问:王阳明说过,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不知的,做到知行合一是很少的。但是这似乎又与我刚才说的那一个例子有所不同。如果按照那样的话,却又有很多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那么,怎么算是知了?怎么算是行了?知行合一的程度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如果这个世上有很多人都是知行为二的状态,那这又是为什么?在王阳明看来,世间有一类人,没有知道的时候就去做这就是无知只做。还有一种人每天都在想自己要做什么?但却始终不做,这也是不行的。这两种人就占了时间大多数。很多古人“之行为二”是不得已的行为。而王阳明认为。知与行分开是不完整的,只有他们合一后才能看出人真正的本性本心。这也就是王安明担心的一点。他的弟子在江西谈论学,不认识,只是为了求知,知道了后,很少一部分人会去做,这就只能说明他的行没有进一步发展。如果他没有往外推,只是停留在内心在行的层面,没有将这个时间改变的更好。那这个行就是微不足道的,并没有什么极大的作用。所以王阳明推荐的是往外推,大范围,有作用的行。
再来看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比如说有些人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他们却因为自己的私欲、私心导致他们做了这件事。又或者说你喜欢这一件事,想去做,但是去中间要经历很多的练习和辛苦。那很多人又因为一时的懒惰就不去做,这也是没有向外推行,没有实施。
那就要回到前面提出的疑问了,这些人虽说没有做这些事,但是心里行了,这算不算知行合一?如果不算,那要达到怎样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