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创】

径山长老惟琳前来(探病),为我说偈语(以求病愈)。我回答道:

“我与您都是丙子年所生,各自已活了三万日。一日吟诵一千偈,如闪电逝去岂容追问。最大的忧患源于拥有此身,若无此身便无疾病。我平生常笑鸠摩罗什,临终诵念神咒终究是徒然。”

惟琳问我笑罗什神咒的典故,我索笔写下:“昔日鸠摩罗什病重,取出西域神咒,三次令弟子诵念以求免灾,然未及奏效便去世了。”并又写下一张字条:“我于岭海万里之外皆未死,而今回归故里,却有不起之忧,岂非命耶?”

这大概就是他的绝笔了。

这时,是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的七月二十六日,苏轼遇赦北归途中,来到他一直向往的终老之地,江苏常州。

“建中靖国”,是宋徽宗希望结束党争、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他一登基便大赦天下,苏轼和他的朋友们都在被赦免的名单之列。

坊间甚至传闻,苏轼将回到京城当宰相。

可惜,七月二十六日,已经是他生命的倒数第二天。

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索笔书事,考据典故,解释自己观点,以更高阶的智慧否定了形式上的延寿,表明自己已彻悟生死,无需外在咒力。

这段记载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融合的经典案例,被认为是苏轼在生命终点完成最后的哲学升华。

而我关注的是他写的这张帖子:

“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不起之忧,非命也耶!”

几个层次,耐人寻味。

1、“岭南万里不死”,生命何其顽强,此刻对这顽强感到骄傲与欣慰。

2、“归宿田里”,终于来到自己预设的终老之地。归老常州,是他22岁进士及第时听同学说起,当时心生向往。1084年49岁结束黄州贬谪终于北归时,就第一时间上表乞求要在常州居住,没被批准,还是去了京城。1093年58岁在政权将要更迭的敏感时期又上表乞求到越州工作,好就近打理常州的田产,为退休做准备(苏轼会有退休金吗?),也没获批准,随后开启一路向南的贬谪模式。

3、“有不起之忧”,“乌台诗案”中被关押,130天的牢狱生涯没有致死,黄州的没米没钱没有将他饿死,惠州的瘴疠没有把他害死,儋州的无食无住无医无药没有把他折磨死,终于回到“归宿”之地,却倒下了。

4、“非命也耶!”,只能说,这就是命吧。

“命”是一段线性的时间,有始有终,也是一种注定的安排,无常无住。

回到他答复惟琳的偈子: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最大的忧患源于拥有此身,若无此身便无疾病。

无身便无疾,无身也无命,无始便无终,无这一生的悲喜哀愁,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日历】2025年9月17日,周三,乙巳蛇年,农历七月廿六

28岁,是日,五更起行,至磻溪,天未明。自磻溪,将往阳平。憩于麻田青峰寺之下院翠麓亭。轼。宋仁宗嘉祐(1063)八年七月廿六,时任凤翔府签判。

52岁,是日,在开封,除兼侍读,上辞免状,未允。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七月廿六,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60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与程之光(德孺)简。报子由不住来简。轼。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七月廿六,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66岁,是日,在武进(江苏常州),惟琳复来说偈,吾答之;与惟琳简。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轼。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廿六。

纪年录

径山老惟琳来、说偈,答曰:“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琳问神咒事,索笔书:“昔鸠摩罗什病亟,出西域神咒,三番令弟子诵以免难,不及事而终。”并出一帖云:“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不起之忧,非命也耶!”盖绝笔于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