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熟的公文写手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历经千辛万苦,其中滋味,冷暖自知!
只要一踏进公文写作的门槛,要日日夜夜千思万想,研究业务、磨练文字,直到可以独当一面,成为一个成熟的公文写手。
任务是没有终点的,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另一个任务的起点,没有句号。
直到转岗!
本人从事地方公文写作时不算“小白”,本科是国家211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在部队搞了5年的文字,具有一定的基础。转业到地方时,一共有200余人,入职考试排名前列,直接被调到副省级城市业务机关办公室研究室。还记得我是唯一被要求面试的,一个裸机,趴在局机关领导乒乓球桌子上写了一篇小文章,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开始了地方的公文写作生涯。
入职前两年,基本上就是搞一些会议通知、汇总一些小材料、搞一些简报、情况反映等小材料,重要的是将局里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写了一遍。第三年,领导将年终总结任务交给我,才算真正入门。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印象里,服务过3任局长,3位办公室主任。第一任办公室主任特别温和,虽然是教师出身,但出过国、留过学,基本上不管材料,都是分管副主任在抓,成长环境比较宽容。第二任办公室主任比较严厉,是搞材料出身,当过基层主管,典型的靠工作业绩说话的那种,不用考虑其他,在他的带领下“野蛮式成长”。第三任的时候我待得时间不长,风格介于第一、第二个办公室主任之间。其间,也服务了三任局长,第一任是典型的业务型领导,第二任是典型的学者型领导,第三任是典型的综合性领导。服务时间最长的是这位学者型领导,对待文字要求很高;但是第三任领导,会用人、会抓大放小,善于通过大范围的“洗牌”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对文字的认识也有了质的飞跃。
其间有两件事印象特别深刻,都是一些非典型性写稿任务。
一件是在跟第二任办公室主任期间,下午3点钟陪同常务副局长检查某项重大会议筹备情况,就拿着一个公文包和一个速写本。按照常规,工作完成后只需要撰写一个“领导动态”上局网就可以了。谁知道刚到目的地,说是省里的领导晚上来慰问,要听取简要汇报。作为会场唯一的一个搞材料的,汇报稿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事前没有准备,手里只有业务部门的一个方案和下午听到的一些情况,还是一个裸机,就开始写了。
另一件是跟第三任局长期间,有次陪同他参加一个归建仪式,局长需要上台讲话。本来稿子由办公室写好了,在路上局长说写的不行,到时候即兴讲两句就行了。可是到场后,归建时间有所延迟,空出了一个半小时。当着6.7位局领导的面,局长让我来写讲话稿。说了三句话,我在一个小时内写出了1200字的稿子,基本上原封不动地用了。
这两件事,逼迫我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所有的思维去思考“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反而对“怎么写”没有去过多的思考。正是这样的强力压迫,仿佛打通了我公文写作的“任督二脉”。
分享完我的经历,我认为一个比较成熟写手的必备条件:
第一,业务熟练,核心业务精通。不敢说能文能武,但起码大事不含糊,小事不迷糊。
第二,文字娴熟,适应不同要求。公文不同于学术研究,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无论是偏理论还是偏业务,必须拿得起、放得下。
第三,出手要快,敢于迎难而上。作为典型的受命写作,在特定的情况下,除了思考文字本身,没有空间容留私心杂念,心里有底才能不慌,脑中有货才能完成。
而这些要求,没有几任不同风格领导的磨练,没有前期大量的业务研究和理性思考,是不可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