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育专业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大三这一年里从“知道”到“学会”《课程标准》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教授方法,是我给自己本学期的目标。一个学期的课程实在是不够用,学期初,准备了很多的内容,到最后还是没有进行完,下个学期这一批孩子就要实习了,又成了我对于这两个班20级语文教育大专生的深深遗憾,这种遗憾或许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终生的。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只能让这个课程很骨感!但愿这些梳理可以帮助到我带的这两个班的同学,他(她)们将来是小学语文教师。
《2022版课程标准》有很多的新词,比如“任务群”。学生需要知道的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那么讲到知识,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大概就是讲授,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可是效果好吗?有一个最基本的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就告诉我们,其实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听讲,他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在两周以后他的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只剩下了5%,甚至远远不如孩子自己去阅读,自己去读书,还能够剩下10%,所以我们需要对理论最基本的区分处理。
基础的知识比如说我们希望老师们在课前安排学生学习和了解核心知识,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如何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所谓换一种方式,就是我们不用以往的那种讲授式的教学。
2022版《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便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的解读,学生需要去掌握新课标的新理念,新的课程目标,新的课程内容,实施以及评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2022年4月下旬新的《课程标准》出台,这个历史的时刻。我们幸福小学也是在第一时间打印了《课程标准》老师们人手一份。5月3日,恰逢全市学生隔离在家线上学习,所以学校安排老师们每天一个小时的时间共读《课程标准》,然后小组分享学习疑惑和收获。通过逐字逐句的细读和专家线上解读,完成了第一轮的对于课标的学习。有了这些经验的积累之后,就结合人文系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了吸取、改进和提升。
四步走
那我们如何换一种学习方式呢?可以调整分成四步来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新课标,读了之后深入的读,去读了之后还要抄写一遍。当然是分步抄写,我经常跟同学们讲:抄写的本子要准备硬皮精装本,将来你做了小学教师这个本本还要拿出来看。记录这些自己下功夫的日子的美好和苦涩。
学生深度阅读之后提出自己还有哪一些感到很困惑的,不明白的,最想解决的,最想获得帮助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深入的阅读,在深入阅读基础上,并且抄写一遍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比较真实的,有深度的问题。
第二,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归类,在进行了归类整理梳理之后最快的速度形成问题的清单,下一周上课的时候公布我们大家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最感兴趣的,最想了解的那个问题,不把这个清单给它梳理出来老师就是盲目的在进行上课。比如“学习任务群”,这就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了2022版《新课程标准》之后,普遍感到一个非常困惑的,他们也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不仅仅是在校的大学生,对于在工作岗位上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什么是学习任务群,到底学习任务群如何在课堂当中教学当中去实践,同样也是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
针对这些的问题,我来安排第三个步骤,再把问题还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些优秀的孩子完全应该自己想办法通过合作的方式,或者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结合一些教学的实践案例去理解、去消化、去慢慢参悟这个问题。所以就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两个我们的问题清单当中一两个他们最感兴趣的最想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借鉴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去结合相关的案例去解决问题。接着再让学生小组来做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综合学生已有的理解,老师再来做点拨和指导,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目标,新的内容和新的评价。同学们自己进行了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他阅读更多的文献和教学案例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时候,他能够对课标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老师基于学生的理解存在的问题再来进行指导点拨和精讲,或者再进一步的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走向更加深入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他真实的一种学习需要,而不是外加的学习任务。其实这个教学的指导理念适用于任何的一个学科和学段,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符合学习的基本的原理的。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要去掌握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的基本的特点,才能够用好教科书,才有后面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如何进行在课堂当中进行教学改变?我们老师的传授,不是一定要有老师来教给孩子们看教科书有哪些编写体例有哪些编写特点。完全的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
比如说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我就采用了这样两步骤,让学生自己来研究发现的方法,让他们去发现,去知道统编本教材对于略读课文的编排特点。马上所有的学生首先研究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因为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的。学生因为没有纸质书,所以是浏览电子版教材,(我个人不喜欢电子书,感觉只有纸质版的书才有感觉。教材更是这样)浏览就是比较快速的去阅读,他们却发现教材对于略读课文的编排特点和精读课文是有区别的。比如没有一类字、没有安排课后问题。不仅仅如此,包括标志性的符号,序号底色的颜色也是有区别的。
让同学们感觉到原来教材里对“略读课文”是有特别的安排,这些是我们的学生在一次浏览教材当中他们能够发现的编排特点。但是这样的发现还不够,所以我又安排了二次梳理教材,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课件,由于本学期是线上教学,所以通过这个课件是梳理要让学生去发现,及时的梳理整个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发现略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接着我又让同学们去勾连前后教材去发现。所有的第一次,譬如说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当中,那是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结合单元导语、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来教学,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按照这样的规律他们就发现了整套教材当中很多个第一次,所有这些都不是老师传授的,都让同学们自己在研究当中,在梳理当中去发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当中每一个单元前面或者后面都有教学的建议或者学习的建议,这些建议当中,其实也在告诉我们老师如何去对于这些掌握的基本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让孩子换一种方式,去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
所谓学会就是他能够将他所学到的,知道的教学理论,能够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这个时候才叫做学会了,或者说未来的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实现学习迁移了。如何让学生学会呢?我是有三点的思考:
1.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困境
我们的教学不管是小学生的教学,还是高校的课堂,老师都不能够仅仅站在学科的本位,当我们只站在学科本位的时候,老师的脑海当中想到的是这门学科。我们必须要学哪些内容,要教哪些内容,学科本位的基础上,必须还有一个学生的学习本位。站在学生本位的立场,就应该不仅仅知道哪些内容是我们从学科体系来说要教的,更应该把握这些内容当中,对于学生来说哪些内容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他们会产生真实的问题的,真实的学习困惑的,在这样的一些地方是我教学的重点。
2.迭代学习突破难点
所谓的“迭代”需要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和精进,而不是换个领域重新开始。上述的内容学生如果不明白,是不能区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那么如何确定核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就会感到更加困难了,所以在这儿老师就要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困难,学习的困境,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说在这里面我们就安排了三个步骤的三个环节的我们的教学的方案,第一我们不讲我们不事先跟孩子讲什么是教学内容,怎么设置教学内容?调整,我先让孩子来阅读案例,案例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来筛选提供的教学案例,二是张香竹院长和田惠霞主任主编的教材《小学语文教学法实用教程》中的案例。先让学生先来阅读教学案例,在这里要舍得花时间和功夫,让我们的学生首先做一件事-----就是去读,去理解这个案例和概括这个案例当中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自己去体味和揣摩安排这些教学内容的目的。同学们在这一步就是要学会用简要的语言去概括教学内容,这是第一步。
仅仅是概括了解是不够的,那第二步所以我就要让孩子再一次去阅读这个案例,去评价这个案例的教学内容,这个是我们的问题,就是你觉得这个案例当中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内容核心教学内容合理吗?或者说可以吗?当我们评价他合理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评价的标准。所以在这个时候学生他就会去把之前学到的课程标准,学到的教材的研究的方法,学到的基于教材,基于课标,基于学情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一些前期的理论,它运用起来它会来评价这个案例,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
第三步,指定课文,让孩子自己去研读课文,尝试着去设计教学内容。再一次去回读前面的案例,再一次去理解,在案例当中通过案例学习他发现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教学内容设计的理据。他就会运用这些原则和理据去设计教学内容,所以会看到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不是一次就学会的,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当中,我们老师就需要清楚的知道我们学生的学习困境在哪里,然后来为他提供学习的支架,促进他迭代的发展。
他学会了教学内容设计是到了教学过程设计,但是接下来让他变成一个教案的时候,学生又会出现困境,他无法把他想到的那些内容变成教案书写下来,所以这个时候又遇到了难点,所以我们可能是老师要提供范例,可能要进行片段的练习,可能在这过程当中老师要进行过程性的指导,我们安排的是一次两次三次反复的练习,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才迭代的学会了教案的书写。
小学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路上。需要我们教师的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