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4期“空”专题活动。
这期主题的“空”我居然想不到什么有意思的主题。有时候有就是如此,总想着标新立异,所以没苦硬吃也是常态了。
最近重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忽然对“空”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醍醐灌顶”的感觉。
《朝花夕拾》有另外一个名字:《旧事重提》,顾名思义,就是写鲁迅的一些旧事。不是小说,属于散文集。散文这个题材其实我是最不懂的。记得之前看过天台山人老师的一篇散文,觉得写得很美,但是我的骨子里总觉得散文的含义绝不是表面的,是有更加深层的意思。就像读推理小说,如果我能猜出来最后凶手,或者“海龟汤”,知道里面的剧情,我会很兴奋。奈何很多时候我是想不出来的。鲁迅的这本散文被列为初中的必读书,里面的文章我大部分已经看过,但是久远呀,很多细节已经不记得了,趁着暑假学生在读,我也正好重新理解了一番。可能是年龄大了,貌似更能想到里面所说的深层含义。
文章的背景是清朝末年,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很是动荡,虽然很多青年有至于推倒清政府,但是各种变法无奈告终。
文章表面写的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比如他的求学经过,他童年家乡里的一些人物,他在私塾中的生活情景,还有后来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等等……里面很多貌似在写人,其实是在写封建社会那一类人的特点。鲁迅写了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认为进步,却时刻跟鲁迅在唱反调的陈西滢一派;阻碍儿童进步的封建制度;进步青年最后郁郁而终的鲁迅的同学范爱农;虽然在日本,但是对鲁迅无私帮助的藤野先生......
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看得我实在热血沸腾。我也终于明白了那时候为什么鲁迅会弃医从文,因为那时候的病“不在表面”而在“肌理”。有的人已经病入膏肓了,看到革命烈士被处以极刑,那些留学生居然还高呼万岁。而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却找不到光明,那种“空”我觉得是绝望的。在读到《范爱农》这篇时,我写的能感受到是当时的那个社会把范爱农那种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意志给生生抹杀的,所以他是一个悲惨的人。
我能想象得到那时候范爱农在喝醉酒的那天晚上想的是什么。“空”,一个人空落落的,唯一能与他共情的鲁迅也不在身边。看着那时候的社会,自己能做的很少很少,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多么的空,装不了任何东西,心里一直期待的东西无法实现,这样的人生是真的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所以我也同意鲁迅先生最后说的,范爱农可能不是失足掉下水里淹死,而是觉得没有希望了,决心求死的。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