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子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更多。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方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世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屈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阐述了“曲则全”这一古人的至理名言,指明不论是治身,还是治国,都必须以诚为本。大道的本质是真,而做人的根本在于诚。只有心诚才能成就一切。
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曲求全、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绝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如果人的心灵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
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的看问题,明白上与下,明与官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的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无执无为、不主观臆断、不动辄发号施令,让人们去听从他那句句是真理的表面说教,而是让人们自觉自愿的寓教于自身的实践之中。这样一来,全民道德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并且稳固持久,代代相传。
圣人治国,不固执己见,处于忘我的境界。施行民主法制,自然而然就能够接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百姓之心为心”,政治必然会清明。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病就能够及时得到纠正,带领人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临督机制。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搞个人崇拜,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不争位,并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进是为了人民,退也是为了人民。只有让后备力量跟上来,国家才能持久安定,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圣人功成身退。不但于己无损,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辉形象。这是那些一心贪争功名利禄的人永远无法相比的。
大道至真,求道必须心诚,心诚则灵,只要具备了诚心,就一定能够打开道般大门,圣人心诚于人民,所以成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统治者,这就是“无私而成其私,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