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无所谓偏爱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偏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们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一个风箱一样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箱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加速失败,不如坚守空虚无为。
老子的人人平等思想,而人人平等要靠完整的法律来体现。
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来体现,是万物平等的思想。万物虽然为天地所生,但是天地不偏爱任何一样东西。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老子把天地比作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风箱中空可以保持旺盛的风力。可以干预,但是不能太过鼓动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既要发挥风箱的作用,又要始终把握火候。天地无为,所以万物自然生长。
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是人人平等的思想。圣人效法天地,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存在主观的偏见,用权力代替法律,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老子认为就治国而言,统治者要虚怀若谷,不可妄言妄动。炫耀自我威风,按照自我主观意志去任意发挥,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只有用牢固的法治观念取代统治者的自我“有为”的思想,社会才能持久稳定,国家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统治者“不仁”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