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你和朋友去餐馆吃饭,问她喜欢吃什么菜,她说“随便”。等你真点了几样菜,她吃起来又一大堆不满意。
又比如,很多人在购物时,到了商店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下子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吃什么?”,“买哪样?”……等等类似的选择,像灵魂拷问一样困扰着不少人。
该如何做选择呢?有一个原则可以指导大家——添加必要条件。
下面我分三个场景来说
1、条件过少导致的结果不确定性
张三在计划周末旅行时,只提出了一个要求:目的地要离城市不远。
结果他发现了多个短途旅行的选项,包括山川、湖泊、古镇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点,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风景和活动,但小明对具体去哪里、如何安排行程感到迷茫,因为他没有考虑其他如个人兴趣、交通便利性、天气状况等因素。
条件设置过于单一,导致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张三未能根据更多的具体条件(如个人偏好、实际可行性等)来缩小选择范围,因此难以做出既符合期望又切实可行的旅行计划。
2、条件过多导致的选择困难
王女士在挑选婚礼场地时,列出了详尽的条件清单:场地必须豪华大气、可容纳至少300名宾客、交通便利、周边风景优美、提供全套婚礼服务、价格适中、有良好口碑且之前举办过令她满意的婚礼案例等。然而,在考察了多个场地后,她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场地能够完美地满足她列出的所有条件,这让她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王女士设定的条件过于繁多且严苛,这极大地缩小了可选范围,使得找到完全符合所有期望的场地变得几乎不可能。这种过多的条件设置不仅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还可能导致她错过一些在关键方面符合需求但非全部条件都满足的优秀选项,从而陷入选择困难的境地。
3、条件矛盾导致的决策困境
李四在选购新手机时,既想要一款拥有强大拍照功能和长续航能力的手机,又希望它轻薄便携且价格实惠。然而,在市场调研后,他发现高性能的拍照系统和长续航电池往往意味着手机体积较大或价格较高,而轻薄便携的手机则可能在拍照或续航上有所妥协。这种矛盾让她陷入了选择困境,难以找到一款完美符合她所有期望的手机。
李四在选购手机时设定的条件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即高性能与轻薄便携、价格实惠之间难以兼得。这种矛盾导致市场上几乎没有一款手机能够同时满足她的所有需求,从而使她陷入了决策困境。
写在最后
了解了这三个困境,就不难明白,既要,又要,还要,也要,更要,这样的选择思路多半犯了条件太多带来的选择困难。
多快好省这样的思路多半犯了,条件矛盾导致的选择困难,多就不可能快,好就不可能省。这就如同你不可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别人问你吃什么,你说随便,这就犯了条件过少导致没法做选择。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做选择就很轻松,方法就是:添加必要条件。
这些必要条件是你价值观的投射。只要价值观清晰,它会像一个漏斗,马上把范围缩小。
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会抓大放小,解决主要矛盾。
这个思想不仅仅是做选择的方法论,还关乎自己是不是有格局的人。
有本书《格局》,作者王志纲说格局就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罗振宇进一步阐释,你能在一堆道理中,找到那个最大的道理,让其他道理服从它,这就是格局。
沿着这个思路倒推,什么是格局小,看什么都有道理,哪个都舍不得放弃,格局小就是欲望多。
人性偏好“多多益善,“既要又要还要”的结果往往就是“啥都要不了”;
相反“没有限制”却也是最大的限制,啥都可以意味着啥“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