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3-37《透过地理看历史》(2023-12-28)

今年看的最后一本书,这种知识性书,不知道该怎么写,加上本身看的就是囫囵吞枣稀里糊涂,主要就是看个热闹的,就更加不知写啥了,稍不留神可能就闹笑话了,看完就一直拖着,再不写这一年就结束了,硬着头皮写一点,表示自己读过这本书。记得有本书里作者说实在写不出来,就写哪天开始读的,哪天读完的,一句话就可以,这样好像轻松了好多,已经废话好几句了。

看这本书的缘由作为重点吧,因为回洛阳,和闺蜜参观了洛阳博物馆,又去了二里头博物馆,作为曾生活十三朝古都的人,对它的历史一点也不了解,以前一直也没感觉,可参观完博物馆,自豪感、好奇心、虚荣心猛长,就产生了看点历史书了解点历史的冲动,然后网上搜搜都是大部头的,我就想了解点皮毛就行,不想看这些大部头,而且被历史地理知识空白的人会被吓到,看瓶子看过这本书,就找出来看看,一看首先字数不多,而且是按地理位置来介绍历史的,正合我意,我就想看看我大中原的历史,哈哈,就这么狭隘。所以这本书我一改平时从头看到尾的习惯,是从书的中间章节第六章开始看的,看完中原,觉得有趣,才从头看起。

它的有趣在于,首先不是按常规的历史书按年代先后来写的,为啥要强调这个,因为小时候历史学得不好就是因为老要背哪年发生了什么事,背伤了,结果考完试就全忘了,对历史也失去了兴趣。地理课老要背哪里哪里是什么地形是什么气候类型盛产啥,对于一个只在方圆几里地活动的我来说,完全是死记硬背啊,哪有什么感觉。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没有走遍天下,至少大部分省市的去过路过或名字听说过,再看这些地方的历史就会有联想。

它的有趣还在于,感觉这本不算是专业的历史书籍,里面有各种典故、传说,地名的来历,甚至有些文学作品提到的地名,也拿出来说道说道,这肯定有作者个人的观点在里面。我是看不出书里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有误的,但看书友评论有些地方说他乱写。但记录下来的历史本身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时真假其实很难说得清。比如书里写到:

唐朝诗人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阴山以北就是沙漠,把胡人赶出阴山,就意味着中原农耕文明的胜利。

有书友说,飞将指的不一定是李广。还有书友说因为李广和司马迁关系近,据说司马迁是李广的外孙女婿,在史记中有关这个人笔墨就多了很多,不知真假。

书里的“知识点”也是极密集,为啥称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最大的汉族是怎么来的,其他民族又是怎么来的,各种制度,各种战争、各种朝代更替,眼花缭乱,看完记不住,总也是看过了,再看到也许会想起来,反正看个热闹的目的达到了,对了解历史的兴趣也被激起,如果你跟我一样的目的,推荐看,如果你是严谨的想看专业的历史研究,可能有些浅显了吧,我不懂不能妄加评论,但书里的地图是非常全面的,据书友说,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研究地图的,所以想这个角度来讲,它又是专业的吧。

随便摘一些:

第一章 三国古战场,荆州在哪里

州的长官叫刺史或州牧,郡的长官叫太守,大县的长官叫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县长。

夏口,属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这个地方。在古代,武汉正好处于云梦泽当中。三国的时候,云梦泽刚刚沉积下来,但还不是很稳定,所以当时这个地方还只是个小地方

元朝以前,中国中部地区的纵向主线是洛阳—宛城—襄阳—江陵,杜甫有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元朝以后,武汉成了中国中部的重镇,取代了襄阳和江陵的位置。

武昌是最早搞洋务运动的地方。

第二章 关中大地,王者之气

关中指的是渭河下游,从宝鸡到咸阳、西安,以及渭南这一带。

齐国的孟尝君从秦国逃脱的时候,走的就是函谷关,鸡鸣狗盗的成语就出自这里

最有名的要算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了。老子(李耳)原来在洛阳周王室的图书馆工作。那时候书都是竹简做的,很贵也很重,一般人接触不到这么多书,老子有这个工作便利,读了很多书,学问很高。从洛阳去秦国,路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学问好,一定要他留下点什么才肯放他走。老子无奈,只得在那里停留了半年,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后来被道家奉为经典,老子被奉为道家始祖。

封君只传两代,过了第三代就得交回国家。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富不过三代。

战国时很多国家都有封君,像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俗称战国四公子,都是封君,是列国为了吸引留住人才搞的特殊待遇。

与郡县制配套的还有愚民、弱民政策。商鞅认为,要让人民好管、听话,跟着国家的政策走,人民最好都傻一点,像六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太聪明了,不好管,你让他杀人,他会跟你讲仁义,你让他使诡计,他骂你没道德;还有,老百姓最好别有钱,“民富则国弱,民弱则国富”,有钱了就没人玩命上战场了,利益的刺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始终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才会为了生存去种田,或者去打仗,也没闲工夫去琢磨国家的政策是否合理。所以后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一个偶然的举动,这个行为和商鞅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为了控制言论,实行愚民政策。后世的帝王鉴于秦朝亡得太快,没有像秦始皇那样赤裸裸地祭出法家的大旗,而是采用了“外儒内法”的政策,外表用儒家的那一套安抚人心,骨子里还是法家那一套。商鞅的那一套,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灭亡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清朝时达到了极致。

最后在汉初立国的时候,搞了个折中的半分封半郡县的国家。这种斗争,最终以汉武帝的推恩令为止,分封制彻底消亡,中国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第六章 中原逐鹿,谁主沉浮

上古时期,中原一带生活着大大小小上万个部落,其中有三位带头大哥。有一个部落发明了车子,我们称他为轩辕氏,首领是黄帝;有一个部落庄稼种得好,还发明了中草药,我们称他为神农氏,首领是炎帝;还有一个九黎部落,属于东夷的一支,有九个氏族,首领是蚩尤。九黎不是少数民族,伏羲、女娲都出自九黎。

九黎部落发起进攻,两军在涿鹿发生了一场大战,黄帝战胜,蚩尤战死。九黎部落大部分融入了华夏族,这就是“黎民”的来历;黄帝和炎帝原本手下就有许多氏族,称“百姓”——黎民百姓一词就是这么来的。黎民是没有姓的,处于被统治地位,百姓处于统治地位,所以在早期,平民没有姓氏,有姓氏的都是贵族。

商部落已经被华夏化了,处于东夷与中原的交汇地带(商丘)。这时的“夷”并不是指外族,只是生活习俗不一样。“夷”是个象形字,指一个人背着大弓,夷人就是擅长射箭的人,他们不种田,以打猎捕鱼经商为生。后羿就是东夷人

商朝定都于亳(bó,今商丘北),也是几经变动,后来迁到殷(今安阳)才稳定下来,纣王时商朝的实际首都是朝歌(今河南淇县)。牧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比如一个北方人,让他听客家人说话(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汉语),和听外语没什么区别,但写出来的文字,是相通的。

帝辛实际上是一位很有作为的领袖,武王伐纣的时候,商朝的主力军队正在征讨淮夷(淮河一带的东夷人),武王钻了个空子。

周朝建都镐京(西安),同时在洛阳建了副都。

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首都在洛阳,这就是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各诸侯争霸的主战场就在中原。

虎牢关是洛阳的东大门,在现在荥阳市的汜水镇,唐以后称汜水关。

鸿沟为界,也称楚河汉界

中原的地形,除了洛阳和南阳这两个盆地外,其他的地方都是平地,东边与山东和两淮直接相连。平原地带便于交流,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而春秋正是中华文明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从春秋到战国,几乎所有的争霸战都围绕着中原展开。作为霸主的标志,就是要得到中原诸侯的认可,因此中原这些诸侯成了各位霸主争取的对象,同时也是打击的对象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是这四等贵族的事。

汉朝定都长安,东汉时迁都洛阳

三国时,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西晋又定都洛阳

北魏一开始定都平城(大同),后来迁都到洛阳

隋朝统一了全国,修建了大运河,洛阳是南北运河的中心。从此,洛阳和开封逐渐取代了长安的地位,成为政治中心

宋朝时更是到达鼎盛,洛阳称西京,开封称东京。到了元朝,定都北京,运河改道,绕开了中原,直接从江南通两淮过山东运往北京,洛阳和开封一下子就落寞了。

第七章 巴山蜀水,天府之国

所以要说汉族这个名称的由来,那就是“汉水—汉中—汉朝—汉人—汉族”这么个顺序。

诸葛亮死后,荆州过来的人也基本上都完了,姜维的资历太浅,更调不动当地人,蜀汉成了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他们对中原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不好战并不等于不善战。蜀人要的是安逸的生活,中原汉人政权来了,无非是换个皇帝,不会破坏他们原有的生活,但如果是外族人来了,移风易俗,打破了他们的好日子,那对不起,抗争到底

在宋朝的时候,四川这里分为益州路(成都)、梓州路(三台)、利州路(广元)、夔州路(奉节),合称“川峡四路”,“四川”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金沙江沿宜宾向下游,就是重庆。重庆处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嘉陵江古称渝江,所以重庆简称“渝”。

抗日战争时期选重庆为战时首都,一方面是考虑到四川盆地易守难攻,日本人轻易进不来;另一方面,日本人的飞机能进来,相对而言,山地好防空袭,所以不能选当时四川最大的城市成都;还有一方面,这里控制着长江三峡的出入口。

巫山也是现在湖北和重庆的界山,东面的巴东县属于湖北,西面的巫山县属于重庆。

第九章 西和诸戎,南征百越

中国从唐朝开始,一直到元朝,都是世界的中心。但到了明朝,突然就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明朝仅仅是郑和的几次下西洋,但那也只是维持官方的朝贡体制,民间的海上贸易是绝对禁止的。这个时候正是西方大航海时期,靠着海上贸易,西方一个个弹丸之地都成了海洋大国,把殖民者的旗子插遍了全球。而中国,还躺在自己五千年的文明成果里睡大觉呢!

孙中山先后十余次的革命,都是选择在广州起事,是因为这里最先接受西方文明,比较开化,也因为离政治中心远,清廷的威权在这里没那么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完全是从西方来的,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是大逆不道。

从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开始,到15世纪的明朝,人类处于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以农业立国,领先全世界。公元元年前后,中国进入辉煌的汉帝国时期,西方同时进入罗马帝国时期,两大帝国正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公元5世纪前后,罗马帝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下灭亡,欧洲从此进入漫长黑暗的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而与此同时,中国在五胡十六国的冲击下,差一点也被灭了,不过我们扛过来了,而且进入更加辉煌的唐宋文明,那时候,中国的文化、制度堪称完美,让全世界艳羡不已。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清朝以前,从上海到广州的沿海,都是落后不开化的蛮荒之地,还经常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以前是靠近平原产粮区的地方富有,现在是靠海的地方商业发达。但经济只是一方面,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文化底蕴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

第十章 随风直到夜郎西

有一句话形容贵州的地形:“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省会“贵阳”这个名字就是这里很难见到太阳的意思。

云贵两地,是最晚与中原相通的地方。一直到汉朝汉武帝时期,中原的人才知道这里有个夜郎国

夜郎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贵州的关岭,也就是黄果树瀑布这个位置。

夜郎国的贸易伙伴主要就是南越,对北面的事务一无所知。而这个时期,南越国也独立没多久,与中原不通。所以当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的时候,夜郎王多同说了一句话:“汉与我孰大?”这就是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出处。

商人的双足永远比政治家勤快,民间的交往也往往快于政府之间的往来。

最有名的是李白的那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个夜郎指的是现湖南省怀化市的新晃县,汉代在这里设过夜郎县。

自古以来,从中原进入夜郎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新晃这里,沿水路,可以到达黔东贵阳一带;另一条是汉武帝这次南征新开辟的,从关中下巴蜀,翻越泸州南部的大山,也就是沿赤水河谷而上,进入黔西(毕节)。

夜郎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古称百濮。百濮,也叫西南夷,是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类似于百越是对岭南少数民族的统称一样,其实内部包含了很多个民族,像仡(gē)佬(lǎo)族、侗族、苗族、布依族等。

这是因为南方的少数民族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同,其实他们和汉人一样,主要以耕种为生,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对土地有依赖性,不能到处流动,没有侵略性。虽然这里耕地少,但也能养活人,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抢。北方就不同,游牧民族一到冬天,别说牛羊没草吃了,连人也缺吃的,为了活命,只能出去抢。

牂牁江后来改名为黔江。黔江是贵州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从黔江可以直通中原,所以贵州也简称黔。黔是黑的意思,后来蒙古人到此,把汉语翻译成蒙语,等后来再翻译回来的时候,黑就成了乌,于是黔江成了乌江。

也只有毛泽东敢出此奇招,而且还真杀出了一条血路,大雪山上国民党的飞机都飞不上去,红军因此躲过了围追堵截,虽然死了很多人,但留下来的,都是精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第十一章 从南诏到大理

滇国最早虽然是楚国人建立的,但主体民族还是西南地区的百濮。后来百濮中出现了一个族群,叫昆明。昆明人最早生活在洱海附近,唐宋时期,乌蛮、白蛮兴起,先后在洱海一带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昆明人的老家被占了,只好迁移到滇池一带。元朝灭了大理国,在滇池附近设置“昆明千户所”,昆明就变成了一个地名。昆明,或者说滇池,最早是云南的中心,从唐朝开始,云南的中心就转到了大理一带,直到元朝时才又回归到昆明。

段正淳儿子叫段正严。段正严又叫段和誉,就是金庸小说里段誉的原型。

段和誉二十五岁继位,六十四岁退位,出家为僧,一直活到九十四岁。也就是说,他后来在庙里度过了三十年。退位的原因是看不惯儿子们的内讧。

唐朝时,南诏王阁罗凤遣使到长安朝拜唐朝皇帝,皇帝问:“君在何方?”使者遥指南方,说:“南边云下。”于是朝廷之中,“云南”便成为南诏国的代称,开元十六年(728年)唐朝皇帝封阁罗凤为“云南王”。

必烈统一中国后,在这里设“云南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第十二章 河套

所谓的河套,就是黄河顶部“几”字形这一带,黄河像个套子一样把这块地方套在里面,所以叫河套。河套的外围,北方是阴山,西边是贺兰山。

冒顿单于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先后平定了东边的东胡和河西走廊的大月氏,然后又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二十余国,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以及北方的许多小部落,建立了一个南至河套、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至葱岭的超级大帝国。

仲舒的儒家思想其实已经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先秦时的儒家讲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董仲舒强调的是“君权神授”以及“三纲五常”

第十三章 河西走廊

从关中的萧关出来后,沿着山谷往西,过黄河,左边是高耸入云的祁连山,右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只有中间一条几十千米宽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又因为在黄河以西,所以称为河西走廊。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的北端,海拔四千米以上,绵延八百千米,从甘肃的兰州一直延伸到天山的脚下。

至于弱水,古人认为不能载舟的水是因为水弱,所以称弱水,实际上是因为河水太险,不能行船。沙漠里的河流,时隐时现,一会儿在地面上,一会儿钻到地底下形成暗河,当然不能行船。后来我们常用弱水比喻爱情,比如《红楼梦》里就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在河西走廊的中间,有座山峰,叫作焉支山。焉支山产一种红花,抹在女人脸上很好看,于是匈奴人把这种花叫胭脂,他们也把好看的女子叫阏氏,像单于的老婆就叫阏氏。焉支、胭脂、阏氏都是音译词,写法不同,字音相同,意思一样。

汉朝在河西走廊设了四个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南北朝时期,张掖改名为甘州;隋朝的时候,酒泉改名为肃州。所以甘肃实际上是张掖和酒泉的合称。河西走廊和陇右合起来就是古时的凉州。

乌孙和月氏属于白种人,羌人和汉人属于黄种人。匈奴自称是黄帝的后裔,那是故意往自己脸上贴金

凉州,指的就是河西走廊和陇右,葡萄酒、夜光杯,还有琵琶,都是翻译过来的词语,原本都是胡人用的东西,也是通过河西走廊传到了中原。

第十四章 西域

玉门关、阳关以西,古代称之为西域。西域由北到南有三条大的山脉:最北边的阿尔泰山、中间的天山、南边的昆仑山。昆仑山以南就是青藏高原。三条山脉中间夹着两个盆地:天山以北是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汉这个朝代的称号变成了一个民族的称号。之前我们一直称华夏人,从这时候开始就称汉人了。

清朝的时候,从康熙到乾隆,不停地对准噶尔用兵,最后收复了西域。西域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因为失而复得,所以把这里称为新疆。

清政府收复新疆后,设新疆省,实行与本部十八省同样的行省制度,由巡抚统管当地的军政事务。

在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之后,在给朝廷上的折子中称“故土新归”,于是后来建省的时候,就以新疆命名。

第十五章 深入塞北,直抵辽东

长城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长城以北,西起阿尔泰山,东到大兴安岭,这一部分我们现在称之为蒙古高原,古人称大漠,或瀚海。

大兴安岭以东,是东北平原。大兴安岭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这个时候,身处中原北方的燕国、赵国开始修筑长城,防止胡人南下而牧马。

周朝的时候,把中原文明地区称为华夏,此外就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应该说,匈奴不是一个民族,只是一个部落联盟。华夏也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文明符号。民族的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传过来的。在此之前,中华文化里从来就没有民族这概念,我们所说的族,其实指的是文化。比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咱们文化不同,想法肯定不一样。

当时的上层社会都用汉字,至于谚文,顾名思义,就是用口语拼写的文字,底层人才用。

我们知道的昭君出塞,就是嫁给了这位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鼓动下,呼韩邪单于领导的南匈奴不停地向北匈奴发起攻击。北匈奴抗不住,西迁到了康居,最后被陈汤灭掉了,一小股匈奴残部留在了阿尔泰山。

远古的时候,有一批人在祁连山以南、陇山以西放牧,我们称他们为古羌人。我们知道,在远古时期,华北平原是由黄河的泥沙冲积出来的,当华北平原稍稍稳定下来之后,其中一批古羌人从山上下来,到平原上发展出了农耕文明,这就是华夏族的源头。留下来的那一批,就是羌人。

当时的白种人是受歧视的,被黄种人看不起,所以这群人就是匈奴的打手,地位很低。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也只能抱团取暖,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这就是羯族。

匈奴、鲜卑、羌、氐、羯,这五个部族趁中原内乱的时候进入中原。这些游牧民族虽然汉化得厉害,但文化水平都不高,创立的国号无非就是汉、秦、赵、燕这些,全是以前中国人用过的,为了区别,我们就称它们为前赵、后赵、汉赵、成汉、后燕、北燕等等

最终以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而结束,这也造成了汉人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木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可汗大点兵”,打的就是柔然。北魏人称皇帝为可汗,带有明显的鲜卑习俗

柔然很快被打败,残部逃回了老家——大兴安岭,而且又是分成了两部:北部的室韦(室韦有个部落叫蒙兀,即后来的蒙古)和南部的契丹。

第十七章 抗日战争

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拖住日本人的进攻步伐,让我们有时间把长江沿线的工厂迁到内地,迁到大后方去。

淞沪会战是中日对抗以来,中国第一次主动出击,也是中日开战以来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中国投入的兵力是日本的四倍,死伤人数却是日本人的七倍,充分地说明了当时中日双方的实力悬殊。打仗不是靠口号,是要见血见肉的。

淞沪会战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战略目的却达到了

本土兵力不够了,最终不得已把华北的兵力也调过来了。这样一来,日本从华北南下的战略意图被打乱了,三个月亡华的计划也彻底失败

闫锡山在山西发起了太原会战。太原会战是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会战,主要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

日本人的大部分兵力都投在长三角,由北而南的作战计划也彻底失败,于是恼羞成怒,在南京大肆屠杀平民,造成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算是完成了!今年的最后一本书,最后一篇笔记竟然是历史,看书完全是随心所欲,换种说法,这也是一种自由。正念的说法叫灵活的态度,没记错的话。想说的啥,肚子没货,也说不出来个啥,就这样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