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接触《中外文学史》这套书,是闺蜜离开家乡遗留,我帮忙保管。该书因为字迹太小(一本三百多页近50多万字),我着实没有太大兴趣,我把感兴趣的人和事翻完就此搁浅。
第二次引起阅读是陶渊明写的《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愿在裳为带,束窈窕之纤身,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断然没想到陶公竟有这样美的文字。依旧只是读了好玩的篇目!
系统的把这套书摆放桌子显眼的位置,大概要算我萌发赋予一些想法在文字里开始,有段时间我非常想写小说,于是我较劲脑汁的想,要如何做才能做到自己的极致,但怎么开始都觉得很欠火候。索性从零开始,就当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文学,就从起历史开始学吧!
我对于福楼拜说的“作者不该出现在作品里”深表认同,做到却很难。要塑造的是人物形象,怎么能割舍把人物生出来的人,对于文字的精髓估计都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铸就成经典的吧。
我不得不佩服编制这部书的人,说不上都是出自名校,写作手法基本雷同。书中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及写出的作品内容的介绍和作品的影响,还是挺详细的。四个小时可阅读50页的速度,大半年的时间就没了,那时我觉得时间过的又快又充实。
这些文学巨匠才是真正的有趣的灵魂,在我孤寂的心灵里灌输了不一样的血液。当然有一些思想和我的三观很接近,我也非常的认同,比如,我愿意写出的东西是真话,我愿意说出的话更接近自然,我愿意不断的去挖掘灵魂深处的东西,我愿意不停的去拷问人性,我愿意事物遵循道法更接近人心。其实我最愿意的是人心自由而不受束缚!
尽管我耗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在学习上,仔细想来,我其实得到的仅仅只是“皮毛”。这些活在历史上的人,没有基于他们原著的基础上,在相对片面的认识中去得到资讯,未免存在偏见,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看待一个事物都搭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有人说,该书不过就写了一个出轨的女人频繁出轨的事嘛,但我却认为,这是一部告诉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做自己的灵魂书籍。再如,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有人在书中找到了艺术,有人又说这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我却认为该书是在告诉我要如何遵从自己的内心。
历史只是一个观点,一种说法。尽管这套书是21世纪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用书籍,我承认知识带给我大脑的洗礼,但是这才是刚刚开始,拜读完不是结束。我像个门外汉,透过门缝,见到了里面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是那么的有趣,也想要参与进来,也想要融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这部书也有枯燥的地方,我在阅读时代背景的时候常常有种走神的错觉,再来回想的时候我完全不记得讲的是什么,不太清楚这些大学生在听他们的教授给他们讲的时候是不是和我一样的感受,或许听别人讲更有趣也说不一定。
我本以为自己读的书不多,会读书的人满世界都是。学完这套书,我发现要读的书更多,我接触到的只是这世界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而里面的人物或多或少的经过了我的生活,只有经过我生命的书,才是我要的书吧。
此前我从未想过我会阅读下这套几百万字的书,竟然不知不觉还读了两遍,对于学识肤浅的我来说,也许是创造性的,也许这事只是告诉我文学的路漫长而悠远,没有恒心和毅力是绝不可能走得下去,我那小小的心愿根本不值一提。闺蜜说,她之所以没有从文就是太难坚持了,很是惋惜她费劲考上的好大学却就这样放弃。
即便最后我也不一定会从文,但是读书毕竟让人是快乐的。快乐的时光很短暂,过程却让人很怀念。人生匆匆一晃而过,能平静的做喜欢的事未尝不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