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来做一些选择题,每组陈述句中必须选择一句(迫选法),它所描述的情况必须是你认为自己在身临其境时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即你一定要选择那个对你来说更真实的陈述句,而不要选择你认为应当选择或希望它成为事实的陈述句。这是一种对个人信念的测量,回答显然没有对错之分。
1. a:人们生活中很多不愉快事件的发生都部分地缘于运气不好;b:人们的不幸是由他们所犯的错误导致的。
2. a:成功靠的是努力工作,运气只起一点点作用或者根本不起作用;b:找到一份好工作主要靠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
3. a:世上根本没有“运气”这回事;b:我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绩之间有直接的关系。
4. a:世上肯定又一无是处之人;b:每个人都有一些优点。
以上是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著名的I-E量表的一部分,用以测量一个人是内控点倾向还是外控点倾向(斜体内容时为了防止被试者猜出测量意图而设计的补充项)。
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罗特认为这种人持有外控点的信念;反之,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及其个性,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的信念。
读到以上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回想了我自己,以前我应该是更倾向于外控点,现在更倾向于内控点。还记得每次考试前都会携带一张好看的小卡放在桌上,认为它能让我更好地发挥;将自己很多幸运时刻,如丢失的东西再度找回、忘记带伞的下雨天碰到主动给自己撑伞的同学、考上理想中学等等都归因于自己的运气……现在想来,根本不是这样的!
研究者提出造成内控-外控倾向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差异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这三点我觉得都可以理解的。
想特别提到的是后续的一项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那些具有内控倾向的孩子的父母更有爱心,对孩子采取前后一致的奖惩约束,且更加注意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外控倾向的孩子的父母则更加专制和严厉,且不给孩子更多自我管理的机会。作为孩子,作为父母,都可以自检一下噢!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经罗特量表测量具有外控倾向,但这种外部力量被认为是一种对至高无上的神灵(如上帝)的强烈信仰,那么他也就不太可能陷入由外控倾向带来的一些典型问题(如无助、抑郁、低水平的成就动机、缺少谋求改变现状的动机等)。”
看到这儿,能够理解“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人”这句话了!
“内控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更有效地生活。然而,研究者仍告诫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内控水平高的人,必须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倘若有人试图改变一种不可能改变的情境,那么挫折、沮丧和抑郁很可能随之而来。当存在于个体以外的力量确实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也是最健康的行为方式是采取倾向外控的态度。”
看到这里我又不禁怀疑,以前的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是个不太理智的内控倾向者?!
控制点是想对稳定的,之所以相对稳定,是因为它是可以随着人的认知经验的学习积累、随着所处情境的改变而发生更改的!
因此,不管是外控还是内控,重要地是相信自己能够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好好生活,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