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盂鼎,海内青铜三宝之一,我在国家博物馆等你。
出土信息: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
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其主人是西周周康王时期的大臣盂而得名。同时出的还有一个小鼎,谓之小盂鼎,但现在不知所踪。
鼎高102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
内壁有铭文291字,内容为:周王告诫盂(读音为“于”,人名),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则以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大盂鼎出土后进入文物市场,岐山首富宋金鉴将其买下,却因器型过于引人注目,被岐山县令占有后转卖给北京的古董商人。后来宋金鉴考中翰林,再次出价购回宝鼎。但其后人将鼎卖给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是个机灵人,深知上司左宗棠酷爱文玩,就将大盂鼎献给上司以表孝心。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此后,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
和大盂鼎一起待在潘家的,还有大克鼎。双鼎历经战乱,却被潘家世代守护。过程中被多方觊觎,幸得周全。后日军侵华,潘家当家作古,潘祖荫的侄孙潘承厚、潘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全。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顺带一提,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党国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如果当时潘家没有拒绝,那么现在这海内青铜三宝会不会都在台北?
阿淼写于2024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