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455天。网络中级五期。2018.08.18
前两天,单位同事打电话来,说有一笔借款,单位账面显示经办人(当事人)还欠2.5万,催经办人还款时,人家查看了记账凭证说借款还完了。同事说,翻阅凭证,从借据上看,经办人当时借了5万,2015年初,还了2.5的现金(我在借据上有标注),同时经办人用个人公务卡刷卡还了2.5万。同事虽未明说,但话意是说:经办人确实还款5万,已结清。为何账面还显示经办人有欠款?那只有一个原因,我当时收了经办人的现金还款没有入单位账,私留了。2014年底的借款,到现在快4年了,我离开单位也近3年了,时间有些久远,着实想不起当时的来龙去脉?但我相信区区2.5万,还不至于让我这个“常在河边走的人去湿鞋”,以前工作性质使我每天接触的资金少则几十万,多则成千上万。我让同事帮忙把当时借据、还款单据一并拍照微信发给我,然后回忆一下。当我看到经办人的公务卡还款单据时,转入卡号是那么的眼熟,从头到尾念一遍,这不是我的银行卡吗?瞬间我就明白了。当时经办人的确还了2.5万的现金,但他始终也只还了这2.5万的现金。当时为了简化做账手续,我将这2.5万现在存入自己的银行卡,然后再转到单位公务卡上。我将事实告诉同事,她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后来同事又打电话来说,经办人说刷卡还款的卡是他的。我说,很简单,咱们单位出证明去银行查查这个卡号的名字是谁不就一清二楚了吗?后来同事说,其实一开始经办人也不是不承认欠款,只是查看了记账凭证后(看到还现金2.5万,刷卡还2.5万),坚持说还完了。到这,小小的一件事算是尘埃落定了。真是人心难测,善恶难度。不知是一念之间的思忖翻转了善恶,还是人之本性的贪念和私欲左右了善恶?经办人是一个处及干部,区区2.5万,就使他心生侥幸,想蒙混过关,想混淆视听,实在是汗颜呐!经办人何尝不知刷卡是有记录和凭据的,有疑议是可以到银行柜面查询的。时间虽久远,但客户资料是永久保留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从牙牙学语就开始背诵《三字经》的第一句,也是最早接触关于人性的解读。人性之初即人的原始本性是向善的,但人性却不是简单的善恶之分,人性是善恶共生体,大善中有小恶,大恶中有小善。普通大众更多的是善恶一体。正如“性相近,习相远”描述的一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来自家庭教养方式、周围环境、人际关系、接受教育程度、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原始的“善”变得越来越不纯粹,裹挟着社会主流的道德、伦理、价值等是非评判标准,同时也掺杂着利益、情感等自我为中心的私念在其中。有时候很难站在道德、伦理的制高点来评判个人的行为言谈举止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如同行之间的竞争,有的人凭自身实力、能力明明要逊他人一大截,却不思索、琢磨下一步如何努力,追赶超过比自己优秀的同行,而是挖空心思地想如何给同行使绊子、穿小鞋、背后捅刀子等上不了台面的阴毒的鬼点子。看到这儿,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坏人、小人、恶人,更是不屑于与之为伍。但如果我告诉大家,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岗位竞争太激烈,他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赡养两个体弱多病的老人,肩膀上的胆子实在太重,生活的责任压的他喘不过气,除了工作,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金钱让他“充电”提升,只能通过下三滥的手段保住自己的职位。这时,大家的“厌恶”是否有所减弱,或许还有些许同情。同一件事,从不同的人的视角看、立场看,既是“善”,又是“恶”。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说,大部分是处于善恶的中间地带。此情此境、此人此事、此言此行,往往是影响一个人是善行善言还是恶行恶言的,因事、境、情、人、物的出现,会冲击到人们内心坚守的边界、规则、底线。就比如我遭遇欠款一事,是不能轻易通过这件事就否定当事人这个“人”是个坏人、恶人,只能说在这件事上他是个小小的“坏人、恶人”。换个角度说,站在我的立场上,我心理很不舒服,他有败坏我名声之嫌。站在当事人的立场看,如果钻个空子不用从家里拿2.5万来还款,岂不美哉!家里多些钱,总不是坏事吧。普罗提诺说“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将人性诠释的多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