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舟之喻”破减负之困

当前,基层减负专项工作全面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深化。然而在个别地区,“水过地皮湿”的现象仍然存在:传统文山会海看似减少,取而代之的却是电子报表的层层加码与即时响应要求的步步紧逼。一线干部在更加繁琐的填报要求以及更加紧急的报送时限中疲于奔命,下村走访反倒成了“抽空办事”。

基层减负反陷“数字负累”漩涡的背后,是评价标尺的严重扭曲。当上级部门将“落实效率”简单等同于“响应速度”,将“工作成效”片面量化为“留痕密度”,基层干部便被迫在虚功与实绩间艰难腾挪。此般“减负”,实为转嫁负担,不仅背离了党中央为基层减负的初衷,更是陷入了形式官僚之旋涡。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如“治水疏源”,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恰似“轻舟简装”,唯有涤荡“污浊”、涵养“活水”、稳固“航道”,承载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基层轻舟”方能在新时代的航程中行稳致远。

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涤荡污浊。上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水中淤积的泥沙,涤荡污浊自然要向上发力。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当深悟“君舟民水”之道,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率先垂范。要求基层破除的文山会海,自身首先力戒;要求基层聚焦的主责主业,自身首先保障。同时,要有刀刃向内的毅力,坚决摒弃“官本位”思想与甩责卸担行为,斩断“上级官僚主义催生基层形式主义”的传导链条,让基层干部挺直腰杆回归服务本源。唯有源头之水清澈,下游方能畅通无阻。

以改革破冰之锐气涵养活水。水无活源则枯,舟无活水则滞。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赋予其干事创业所需的实权、资源与能力支撑,为基层注入“源头活水”。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基层握有解决问题的“哨子”,能调动下沉资源;推动政务数据协同共享,变“基层多头报”为“数据云端跑”,让干部从重复填表、多头报送中解脱出来;精准投放更多的治理权限、服务资源到一线,确保基层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资源成事。如此减负,基层干部方能从繁琐事务中抽身,将精力倾注到解决群众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实际难题上。

以制度筑堤之恒心稳固航道。舟行万里,需有清晰坚固的航道指引。要扭转“材料厚度论英雄”的偏差,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政策落地实效作为衡量基层工作的核心标尺,重新校准考核“航标”。要构建科学明晰的权责边界,厘清各层级职责,杜绝上级以“属地管理”之名行“甩锅卸责”之实,从源头上防止负担反弹。要对加重基层负担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形成震慑,对苗头倾向及时纠偏,确保减负成果不流失。当指引工作方向的灯塔从“领导注意”转为“群众满意”,基层之舟才能避免陷入形式官僚的旋涡。

水清则舟畅,源活则舟行,道正则舟稳。基层减负与作风建设,贵在持之以恒,成于精准发力。当基层干部的手脚与心神真正得到解放,载着万千群众期盼与信任的轻舟快楫方在服务民生、振兴乡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中,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