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中央连续多年将基层减负列为重点工作,但文山会海“换马甲”、属地管理“甩包袱”、考核评比“造盆景”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根治基层“负重病”,既要紧盯形式主义的“表面症候”,也要深挖官僚主义的“病灶根源”,更要破解事务主义的“循环困局”,通过靶向施治、祛腐生新,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以制度革新为弓,校准实效靶心,祛形式主义之疾。前不久,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的“第一重枷锁”,其症结在于“重程序轻实效”的惯性思维。部分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加码考核、填表留痕”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既影响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效率,也挫伤了干部干事的积极性。破解之道在于制度革新。在运行体制上,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精文简会,严格控制文件和会议的数量、规模和时长,提高文件和会议的质量和效率,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在考核机制上,紧扣中央“少看台账、多看实效”要求,杜绝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做法,重构以群众满意度、问题化解率、民生改善度为轴心的考核体系,推动督查检查从“纸面巡游”转向“田间问效”,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以权责明晰为箭,穿透权责梗阻,除官僚主义之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官僚主义是基层负担的“幕后推手”,本质是权责失衡、担当缺失。个别部门随意以“属地管理”之名将责任甩锅给基层,层层追加任务指标、层层压缩完成时限,却未赋予基层相应的资源与权限,导致基层有责无权、有事难为。因此,要祛除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病灶源头”,关键在于为基层明责赋权。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厘清基层职责边界、明确基层职责范围,以合理权责“单子”减轻基层工作“担子”,深入整治“踢皮球”“打太极”的不良风气,坚决禁止以“属地管理”为名转嫁责任;另一方面,要向基层放权赋能,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推动管理权限、财政资金、编制资源向一线倾斜,赋予基层干部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让基层说话有分量、办事有底气、工作有活力。
以数字赋能为刃,重塑治理肌体,破事务主义之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事务主义是基层负担的“慢性毒药”,其特点是忙碌而低效。部分干部陷入“机械填表、重复报送、疲于应付”的困境,看似勤勉,实则被事务性工作绑架,无暇思考如何优化服务、创新治理。这种“无意义忙碌”不仅消耗了干部精力,更削弱了基层治理效能。其根源在于传统管理方式效率低下、技术手段赋能不足。数字治理为打破事务主义提供了破局之策。通过大数据整合、人工智能应用,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减少基层重复录入和报送,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以“一张报表”高效归集数据、“一网通办”提升服务质效,用“算力”解放“人力”,让“数据多跑腿、干部少跑腿”,实现基层“减痕不减效”“减量不减质”。同时,要坚持“集约高效”原则,避免因多头开发和重复建设加重基层操作负担,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确保数字技术真正为基层减负。
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需以制度革新祛形式主义之虚、以权责明晰除官僚主义之惰、以数字赋能破事务主义之冗。唯有靶向施治、久久为功,才能让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奔涌不息,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