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各自的家庭背景,阅读经验,兴趣爱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大家演奏交响乐,让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演奏不同的乐器,给每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指导。(脑力劳动领域里,儿童要个别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开篇提出:为什么有学生会落后?因为在我们教师的眼里没有个性鲜明的个体,只有整体的、抽象的学生。
观点一: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别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三个例子让我明白:提水的多少,分数的高低,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同时,学生在智力发展上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语文,有的擅长数学,有的是听力记忆者。
观点二:教学应当让每个孩子取得进步。孩子成长的关键就是他在智力活动和在脑力活动中通过自己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拥有自尊感,并能在持续的挑战中保持这种成就感和自尊感。我们教师要做的就要不断地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设置任务,让他们在完成过程中享受到这种成就感,从而拥有自尊感。
观点三: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孩子。我们要对孩子进行专项检测,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更要完成关于识字,朗读,写字等单独过关任务。在孩子没有过关时,不打分,通过这种任务清单,找出孩子的错误和薄弱点,继续学习直到过关为止。
从初中开始文科学习进入分类学习;理科学习因为难易程度不同要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并不是给孩子贴标签,而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也许最初学生出于懒惰会选择比较容易的,针对那些优等生我们可以进行个别谈话,让他们知道老师出这样的分层作业的真正目的。也许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挑战难的任务,但经历几次失败后,他就能够安心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是老师的评价要及时而中肯。专项过关是一种学习和检测策略具体完成时,我们可以生生过关或家长帮助过关。这样既能夯实基础,又能够在生生过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解放教师的同时也训练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实际情况,教师就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之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够针对学生进行个别对待,魏老师提出的观点:首先因为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能够对所教教材所教知识游刃有余地掌握。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关注点是聚焦在讲授的知识上和设计的教案上,很少有精力能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思考状况,谈不上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让课堂呈现一种和谐、互动、交流的状态。这样的课堂里,师生都充满恐惧,没有润泽的环境,就不能够专心地去学习,去思考。其次,我们借助考试去评判学生,而忽略了平日里的观察,这样的终极评价当发现问题时,问题已形成很长时间了。最后,我们教师在观念和态度上都很难接受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