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本书。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一一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七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只是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两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的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使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的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 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的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而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一一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和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的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木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的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一一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让我们看看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雷萨克的数学课吧,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应用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积极口头解答,不需要做书面作业: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举手要求回答。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的、要求紧张地动脑的工作,有时候,需要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习题,使他不能独立的解答出来,但是教师给予的帮助只能是以稍加指点和提示为限。
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的完成作业,适合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教师们常说,这一部分学生是靠付出劳动和用功学习而取胜的,他们能顺利的学习,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
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于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
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另选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这些组的学生并不是停滞不动、凝固不变的,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
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的、专心致志的思考的神色:一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正确的答案找到了!),一会儿又在深沉的思索(从哪里入手来解决这道应用题呢?)。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却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她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四、五节课是很难的。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确实这些和文学课、历史课交叉安排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尽。教师不必紧张的等待着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她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的用调皮行为来“招待″教师的那些机灵而坐不安稳的孩子们,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地、向他们预示着并且是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的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