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喜得愚公先生新作《当归》一书,这是愚公先生继《青囊》之后的又一部关于民间中医治病救人及传承的长篇小说。去年读《青囊》时的收获及感悟在我心中仍余音袅袅,今年伏期,心怀这份恬淡之喜,携《当归》一书,走入秦岭深处来一次身心的享悦。
小说中的民间中医“郭圈圈"发明的"圈疗"技法在疑难杂症及对癌症晚期的辅助治疗中,临床数万例效果显著。书中描写的一个个医案触目惊心,让人感动。但民间的这种中医疗法的生存状态以及传承提高的难题令人感慨,也让郭圈圈困惑。小说以“郭圈圈”即郭守正离开诊所入南山,儿子郭柏川不得以接手传承郭氏圈疗治病救人,及至中医药管理局的王泽桐发现“圈疗”技法,认识到中医的这枚瑰宝,不辞辛苦入南山寻找郭守正为线索展开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读《当归》,不仅被诱人的故事情节吸引,亦被主人公之正气感动,更有医理医道的启迪。《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借书中人物讲解出来,使之更加生活化、生动化、更易理解。阅读中,“圈疗”技法中香灸散出的艾香,从书中徐徐飘来,散发着正气和能量,沁入我心。
当王泽桐一行进入南山寻找郭守正时,遇到一些隐修者,看到他们身上充溢着简单、明快、乐观、知足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对我很有触动,也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当他们历尽艰辛寻找到郭守正时,小说开头的悬念终被解开。郭守正不仅是为了"圈疗"技法的传承,更主要的通过道家修炼使"圈疗"技法上升到更高的境界。我终于理解了医道同源,中国的文化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中医的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气血的循行路线原是修道之人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悟出来的,这是现代医学无法观察到的。我深深地膜拜我国的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愿从中多汲取营养,并将其传播开来。
在秦岭山中读《当归》的日子里,也看到书中一些情节的再现。书中云:“秦西无闲草”,我在山里体验到了。我居住的农家女主人范姐已60多岁,不经意间就教给我一些中药知识,例如黄蒿揉碎放入鼻孔可以止鼻血,真正的艾蒿怎样识别。此时是五味子成熟的季节,山里人采收五味子入药。更不用说田间地头的马齿苋、蒲公英,到处都是中草药。有天范姐给我们煮了一大锅嫩玉米棒子,我们香甜地啃着,范姐要我们还把煮完玉米后的水顺便喝点,说这样可以利尿。我体验了一下,的确如此。
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常用中医知识, 甚至,这些也是他们饲养家畜鸡鸭的添加料。有天范姐喂猪时,投喂自制的山楂粉,给猪开胃,智慧的范姐用这样的方法养得猪体型大得吓我一跳,并且精气神十足。
我不禁惊叹山里人的生活智慧。中医来源于民间,也最终归于民间。中医药学“当归”于我们的社会。
这段时间,还遇到了一位来自石泉的民间中医,他虽已年近七十,但精神矍铄。他是来山中采药的,山路虽然崎岖,林中亦有危险,但老中医仍然采摘了一些,为的是治病救人。和他的攀谈中方知,他年轻时身体虚弱多病,便立志学习中医,现在不仅自己身体强健,而且还能悬壶济世,我不仅感慨中医的力量,也更感受到中医在民间的回归,其实中医在民间一直都在,关键是不能让中医丢失了。
小说的最后郭老对中医药管理局寻找他的工作人员说道"有你们大家的努力,华夏中医一定会更好的传承发展,生生不息。老子告诉我们:‘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守中”,有多少的内涵,我们该好好思量。我抬头眺望,那秦岭层峦叠嶂的绿林深处,不知隐藏着多少中医药瑰宝。借作者在后记中之语:
感谢先祖,感谢中医。
华夏盛世,中医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