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小记:在忙碌中寻找清晰与平衡

十一月的第一天,是我最盼望的周末,本以为可以安心睡个懒觉,却不料6点左右被惊醒,再也睡不着,心中惦记着记事本罗列的一堆要完成的事情,只能向周末借时间来完成,这样才能让正常的上班时间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与学生沟通,去参与听评课。

拉开窗帘,阳光洒进房间,一个鲤鱼翻身起床干事啦!

晚上,我再次坐在书桌前梳理反思:作为一名从教近二十七年的教师,为何直到现在还总是陷入“加班循环”,甚至焦虑到影响睡眠。所以,我决定停下脚步,对自己的状态进行一次深度剖析。

一、忙碌的表象与根源

今天周六,从早晨七点到中午十二点半,我埋头设计两个年级的独立作业,精心斟酌标高、题量、难易度和层次性;下午又花费两个多小时统一三个年级的语文格式;接着整理十月考核数据、协调五位老师的工作量、调整作息时间表……这些看似常规的任务,却耗费了大量心力。尤其是作息表的调整,虽年年进行,但为落实政策、优化效率,仍需反复推敲。

此外,还有自己个人专业成长的相关任务:每天的学习写作,省编教材编写,市级课题结题,新课题申请,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等多项任务并行。我自认工作效率不低,也对份内工作驾轻就熟,却感到力不从心。

二、自我诊断:从“模糊”到“清晰”

经过反思,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模糊”——无论是目标、优先级还是自我认知。

首先,目标模糊。 人到中年,我是否清晰自己追求什么?是专业精进、管理成效,还是生活平衡?若方向不明,就容易陷入事务性忙碌,却难以触及核心价值。

其次,优先级模糊。 工作中,哪些任务必须亲力亲为?哪些可以授权或协作?例如课题结题资料,因要求不明确、收集不全,导致我耗费大量时间整理格式而非深化研究;生动课堂资料中,各组提交质量参差,更需逐一核对修正。这种“保姆式”的跟进,分散了本应用于战略思考的精力。

最后,情绪模糊。 我是否太过在意他人评价?是否因小事内耗?对完美的执着、对责任的过度承担,让我难以拒绝、不懂放手,最终负重前行。

三、改进之路:从“被动”到“主动”

面对当下的管理压力与自我要求,我决定做出改变:

1.明确目标,聚焦核心。 制定个人年度规划,区分“重要紧急”与“重要不紧急”任务,将精力集中于专业发展与创新性工作,减少低效重复。

2.优化流程,协同赋能。 建立清晰的任务标准与提交模板,加强团队培训与分工,推动同事间协作共担。例如课题资料,可明确分工、设定节点,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

3.管理情绪,设立边界。 学会说“不”,理性看待评价,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每天留出“思考时段”,用于复盘与规划,而非疲于应付。

4.拥抱技术,提升效率。 借助数字化工具管理任务流程,减少人工核对,让技术为工作减负,所有教学类需上交的资料全部在学期初整理出目录,设定好模板和提交区域,由组长初审,老师们有序提交,养成习惯,这样就可以将自己从中解放出来,也能让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加有序。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多年来,我始终如一的热爱着三尺讲台,并愿意为之全力以赴,但我深知:不应以透支自我身体健康为代价,主要是近期身体常觉不适,有时背都挺不起来了。有好的身体积极的情绪才是高效做事的基础。未来,一定要静下来想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哪些是该坚持的?哪些是浪费时间没避要的?

我想:只有厘清目标、优化方法、调整心态,我定能在忙碌中找到从容,在耕耘中收获健康成长。

十一月的第一天,和所有热爱教育的同行共勉:既要勤恳深耕,又做珍爱自己,活出风采,只有幸福快乐的老师,才能携手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