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运气和勇气,去洞见命运里不同的风,雕刻出不一样的山川与河流。
春秋时期,一位老人的睿智思想被学生记录,留下了“半部即可治天下”的经典著作,他的学生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明朝时期,一位十二岁的少年立志读书做圣贤,龙场磨难,得悟圣道,倡“知行合一”,平定叛乱,再经磨难,倡“致良知”,终成“立德、立功、立言”之圣贤;民国时期,湖南乡下走出一位青年,领导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同年,一位东北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49年,他们携手创立了新中国。
纵观古今,究竟是什么成为了这类人生命中澎湃不息的能量源泉?
人类或其他任何生命体,在最初并不是摆烂的、自我唾弃的,都经历过人性中腐败、堕落的过程。有些人刚碰到压力就妥协了;有些人成为了别人的复刻品、寄生物;有些人从来不知自己何时失去了这种意识。长者们以过来人的身份,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说,成熟就是摈弃个人见解,跟随时代的主流。此时,所有这一切意识都熄火了。然而,少数人坚持了下来,继续前进,深知这种热情是不可背叛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如何使这种热情具有一定的目的,他们修整它,使之成形,并最后实现它。但是,无论前途如何,在人生之初,他们便开始寻求生命的无限潜能和人类的高贵身影。
而今安兰德在《源泉》中,借男主洛克的言行让我们清晰了答案。他说:
“创造者的洞察力、力量、勇气均来自他个人的精神。那种存在便是他的意识。去思考,去感受,去判断,去行动——他力量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它是自给自足的,自我驱使的,自我激发的。那就是原动力,是活力的源泉,是生命力,是最原始的动力。”
正如《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的强势文化,强调精神独立一样,洛克启发我们生命能量的源泉——来自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激发自我的内在驱动力,因为我们都是本自具足、本自圆满的。可以确信的是,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因为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相信的一切意识创造出来的。当我们采用任何与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宇宙等各方面有关的观点时,意识都会显化我们决定的任何事情。因为宇宙就是意识,每个人都是意识的能量载体。
洛克13岁就爱上建筑,随后将建筑定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奉为信仰般敬虔,且行事为人的风格一生都能持守不变。当他被控诉站在证人席上,众人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知畏惧为何物的人。他站在他们面前,亦如每个人站在自己内心的单纯中一样,但是洛克面对的却是一群心怀敌意的人,而他的意识方式值得他们每个人都扪心自问:我需要任何人的认可吗?那重要吗?我是受到约束的吗?我需要依靠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是什么吗?就在刹那之间,他促使每个人都自由了,自由得足以感觉到房间里每个人的仁慈之心。
曾经的我经常会受外界的干扰,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心情和决定。比如工作忙的时候,来不及读书写作,看到共读群里大家积极热烈的阅读、写读后感,就感觉很卷、很难过、很焦虑,甚至想退群,特别羡慕大家能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和讨论。其实这种内耗不也违背了我参与共读的初心吗?
如果说安兰德用“洛克精神”让我重新理解了信仰与自由的定义,那我脚下这片孕育万物、来自广袤天地的静谧书籍丛林,让我想起一句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一路走来,我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可比起按部就班的人生,别人口中正确的生活,我更喜欢自律中带着随性,品味享受着灵魂生生不息的能量源泉,在不确定的无常之中自己把握方向盘,去做一切不被定义的事。
生命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呈现,只要做出选择的这一刻是发自内心独立而坚定的,我们就有了勇敢面对未来的底气。回眸前文的那几位伟人,他们不都是谨守自己天命,享受生命源泉的人吗?所以,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足够的运气和勇气,让我可以去洞见命运里不同的风,雕刻出不一样的山川与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