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82,7-24-2,离娄章句上24-2》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庚辰日,三月廿七,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
餔啜,餔bu1,是食,啜chuo4,是饮。餔啜,是吃吃喝喝的意思。
上一节讲到,孟子的门弟子乐正子,跟着齐国权臣王驩来到齐国,孟子对此很不高兴,责备乐正子第二天才来拜见老师。乐正子自身没有意识到错误,对于责备他进见来迟的话感到吃惊,辩称住所没有安顿好所致,但当他听老师指出,应当先见长者,后定住所,方显诚意,乐正子马上认错说:“我知道错了。”
这一节,孟子开门见山指出,君子立身处世,要有法度,特别是取友之道,必须慎重。君子交朋友有什么原则呢?志同道合。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立于礼,成于乐。”
志同,指的是“志于道”的同,也就是方向要对路的意思。
道合,指的是方法手段也要讲原则,不能说只要方向对就可以不讲手段。
曹孟德杀吕伯奢,陈宫就离他而去,因为他看到曹操是实用主义思想,对我有用我都用,对我有威胁就可以杀,即使冤假错案也在所不惜。陈宫一看,不对,这个人有胆有识能做事,但做事原则不对路。离开。我想,设身处地站在陈宫当时的处境想想,陈宫也很清楚,自己弃官而去,保着眼前这个通缉犯亡命天涯,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当时的曹操虽然遭到通缉,但是已经有一个通盘完整的计划,虽然有风险,但至少有方向。而他一旦离开曹操,真的是四海茫茫无头绪了。但是,就算这样,他还是毅然离他而去。我想陈宫也不是没有理智的人,他不会不清楚这么做的风险和盲目性是多么大,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陈宫的代价确实大,大到生命,大到理想的破碎。但是,我们也看到他的不屈和无悔,他宁愿死,也不肯拿原则作为换取活着的条件;他也不会为了理想而放弃原则,如果是放弃原则而换来的成功,绝不是他所乐见其成的。
孟子说过:“杀一人而得天下,舜不为也。”杀一个无辜的人,换取天下至尊的权力和地位,这样的事儿,大舜是不会做的。
可见,原则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历史和诸多故事告诉我们,原则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信仰般的确定性。这是道合。
对比陈宫的决绝,再看乐正子的和光同尘,孟子责备他的话就有道理了:“王驩是什么人品,你跟着他一起旅行。我想你也不是有别的什么想法,只是贪图王驩提供的饮食和旅行条件富厚有余,你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口腹之欲而已。一般人这么做,也没什么,但你是学习古人之道的人,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是希望朝着圣贤努力的一个学生,却为了吃吃喝喝,盲目地跟着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混在一起,这么不知自爱,你不觉得做错了吗?”
孟子没有做出过“挽救”王驩的行动,就算王驩表现得礼数周到,孟子与他的相处仅止于应酬而已,没有给予过任何的教诲纠正;但是,乐正子只是缺失了一些慎重的举动,就严词责备。这是值得思考的。真理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用,不能盲目地将真理的功效无限放大,搞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真理也有无效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听过的最好的一句注解说:“道理是说给听得懂的人听的。”对着听不懂的人讲道理,对方怎么也听不懂,讲了也白讲。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真理是无效的。怎么做呢?学习孟子,止于应酬。闭嘴,不说了。留着精神说给听得懂的人说,比如说孟子,对着王驩闭嘴,对着乐正子发脾气。
效法孟子:出处交游,光明正大。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