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种子》看了好几遍,此书看不厌,阅不尽。提及“幸福”这个字眼儿,便让人遐想连篇,仿若这是一个具有魔力的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人不同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定义。
小时候,我觉得幸福是有爸爸妈妈爱,有好吃的、好玩的、有新裙子穿......
初中后,我觉得幸福是爸爸妈妈赞赏我、老师喜欢我,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学习成绩好......
大学时,我觉得幸福是自己能够独立,不再处处依赖父母,上着自己喜欢的专业,不仅有红颜知己,还拥有一个蓝颜知己......
离校后,我觉得幸福是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步入婚礼殿堂......
结婚时,我觉得幸福就是有一个爱自己、疼自己的另一半,父母健康,有一份稳定收入好的工作......
有孩子后,幸福的定义感觉很难再具体化了,有时觉得有一个幸福的家就幸福,可是没钱却叫你寸步难行;有时觉得努力挣更多的钱就幸福,可是当一家人忙于工作,家人相聚一天都已是奢侈;幸福的家有了、钱有了,又觉得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幸福;幸福的家有了、钱有了、健康的孩子有了,又觉得孩子要优秀才幸福......
所以说“幸福”一词是有魔力的,常常让自己患得患失,有时觉得幸福,有时根本就无法具体去定义何为幸福了。
《幸福的种子》一书,松居直先生这样写道“许多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却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尝过幸福的滋味,成天生活在不安和不满的痛苦深渊中。还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感情疏离,各自为政,过着孤独而寂寞的日子。幸福到底是什么?有一些话,是父母必须对孩子说的,为了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将来能够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例如: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该追求什么?活着的真谛何在?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应该向他们灌输这些道理,让它们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
可是运用成人沟通的方式给孩子灌输这些道理,连成人都未必完全接纳,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松居直先生提倡的“念书给孩子听”,我非常认同,所以每天陪同孩子看绘本,把晦涩的道理放在绘本故事中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去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孩子能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就是在小时候要埋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再一次想起“花婆婆”方素珍的一番话“读一本书,就像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慢慢的发芽、开花。不久,花瓣中就会住进来一位“小精灵”。埋下的种子越多,孩子的心里就有越来越多的小精灵。这些小精灵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智慧”。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面临生离死别、酸甜苦辣等生活挑战,他要如何面对和解决呢?这时候,心中的智慧小精灵就会悄悄地和他“对话”,帮助彷徨的孩子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