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
不想做任何事情没动力,这一个方法你一定要跟着做
不是你没有动力,而是你的目标计划太多了;
短期内又看不到效果,导致自己开始“颓废”起来;
行动也跟不上,心里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减少你的目标,专注最想要做的并且长期的事情,慢慢找到你的节奏往前走。
一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做到位,再去考虑别的事情,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你在一件事情上做出了效果,然后才会有信心去做另外的事情,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件事情做出效果再到下一件事情,千万被同时进行,要不然你会精疲力尽还在那骂人怀疑自己了呢。
那就是会利用时间,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来做那件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没有想着挤时间做,那大概率上你不是真的喜欢那件事,也可能没有真正认识到那件事给你带来的好处。
对于想要改变现状的人来说,给他一个目标和方法,就会毫不犹豫的做起来。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苦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更加不知道如何去执行,反倒是出现逐渐焦虑、失落、不安的情绪。
解决办法只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实践再实践,最后让自己得到结果。
关键在于,目标不是随意而定,而是要赋予目标一个价值,做了才会源源不断的从中获取与被反馈。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在反馈”。”
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知道自己收获了什么,这种反馈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
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学得少、学得慢;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
人这一辈子,最应该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自身的升级迭代。
你没有任何可以提供的价值,那就去主动获取,然后进行分享,也是一种价值输出的表现。
明确的特定目标。
练习需要专注。
练习需要反馈。
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走到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或许这就是追求财富自由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价值。
很多事情知道了是一回事,知道了去不去做又是另外一件事
晚上用来复习
当你做的事情使你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更近的时候,你就很聪明。而“不聪明”就是所作所为不能使你离目标更近,甚至使你离目标更远。
面对不确定性又急于求成,于是你选择了间歇性的努力、
利用好起床后的黄金一小时,做你想做的事情
真正能叫醒你的只有梦想。只有当你有了强烈做某件事的意愿,你才会在睁开眼的刹那就想起你要做的事情,然后迅速起身。
在一天有限的时间里,聪明的人利用时间做靠近目标的事情,让自己处于执行目标当中,效果就很快显现。
你想要如何过一生,就如何过起床后的1小时。
你的未来,取决于现在每一天你所专注去做和未来想做的事情。
五、自我践行
1、早睡早起;
2、提升专注力的培养;
3、保持心静。
就是起床之后优先做自己想要做的,且极其重要,且长期能发展的事情。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面对不确定性,急于求成,用努力来求取心安。
第一、为别人提供价值。
主动输出且输出的内容能够给别人带来帮助。
第二、事情越具体越清晰越好。
也就是说: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第三、耐心。
第四、刻意练习一件事。
第五、复利思维。
第六、开始实践,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努力越焦虑
学习 记忆 写作 演讲
如果一件事情不追求有成果,没有注重事情本身的价值,变换,效率等等,也都只是单纯的努力,伪勤奋而已。
就像每日写反思,如果每天写反思却没有什么改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的话,就算写了也没有用处,只是单纯的记录文字罢了。
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成果,解决一个问题,收获一个思想,得到一个好处,一定是有收获的。
人活的是一种体验和经历,是你经历和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而不在于财富的高度。
在很多年前我就决定,我这辈子要为梦想而活,而不是为财富而活。
换一种活法,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勇气和毫无根据的自信。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比现在的自己有勇气十倍,自信十倍,你有没有可能会过着另一种人生。
我们最终都必死无疑!
所以,如果你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不是因为你没得选,本质上是因为你缺乏勇气和自信。
什么是勇敢?
勇敢就是,你敢于放弃自己一部分安全感,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
什么是自信?
自信就是,即便在放弃一部分安全感之后,依然相信自己有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能力。
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不管你处于何种境地,你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活法。
很多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所展现的懦弱、纠结、迟疑、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恼与追悔莫及,首先可能是因为选择错误。
然后可能是因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选择的自由”——更别提什么“选择的勇气”了。
所以,如果你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不是因为你没得选,本质上是因为你缺乏勇气和自信。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连活下来都已经需要拼尽全力,还奢谈什么轰轰烈烈,冒险刺激。
我不愿意过墨守成规的生活,我希望不断挑战极限,就像雄鹰一样。通过这些经验,我感受到了付诸实践所具有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很多人在不知道伟大的勇气和忍耐是什么的情况下,走完了一生。但正是在死亡这个极限情况下,人们会突然明白潜藏在自己身上的巨大力量。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然后想想‘如果我再多活一年,我会做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想做的事情,不要拖延,现在就行动吧。”
之所以要开出那张清单,是因为15岁时,我很明白自己的局限性。我只是一个拥有潜能的孩子(而这种禀性人人都具有),我确实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做这些事情。我对什么都极感兴趣——旅行、医学、音乐、文学、自然,所有这些事情我都真想做。我制定了欲达目标的一份蓝图,以使自己永远有所追求。
我只是让心灵先到那个地方,随后浑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罢了,很简单。”
这些经历使我更深切的热爱生活,欣赏一切可能欣赏的东西,人们往往在不知道怎样表达巨大的勇气、力量和坚韧性之前就结束了生活。但我发现,当你清醒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的那个时刻,你突然发现一个尚未发掘的力量之源,当你把它释放出来,就好比升华了一次灵魂。”
在这次旅途中,我领略了许多东西,关于自身,关于成功的喜悦,关于紧张充实的生活,它给了我去追求另外目标的动力。如果能事先预料所有危险,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走出帐篷。但是经过了一天天的努力,我们终于达到了目标,我想那正是接近生活的方法——把尽可能多的活动、知识、爱和友谊一点一滴地填进生活。”
稍微努力就能实现的和看起来几乎不太可能实现的,他都列出来了。
“以后我绝不后悔地说‘如果我年轻的时候这么做…就好了’这样的话
不同的活法
每个人的人生观,都在影响着他的活法。
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我们渺小而微不足道。安定和自由之间隔着一道墙,这道墙就是「恐惧」,而生活在野外,能让你认真面对意识中被遮蔽的部分。要想自由地活着,你需要学会拥抱不安定,勇敢跨入未知世界。”
生活未必要像千百代人一样去过,你可以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
从一个圆心当中能够画出多少个不同的半径,人们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所以,没有必要别人都在追求什么,你也一定要追求什么。
我并不想让任何人因为任何缘故而接受我的生活方式;还没等他差不多学会我的生活方式,我说不定又会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此外,我还希望世界上不同的人越多越好;我希望每个人都仔细地找到和追求他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他父亲、他母亲或他邻居的道路。年轻人可以去建筑或种植或航海,只要不妨碍他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
所以你只要算清楚了这一生需要多少热量,赚到这些热量就够了,剩下的都是多余的。
人最终活的是一种感受。
因为,你最终什么都带不走,你能带走的只有你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所以,人生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你想怎样去感受自己的人生。
平平淡淡,还是轰轰烈烈;简单重复,还是冒险刺激。
人生观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
人生观就是,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
世界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欲完善人生观,先放大世界观。
瓦尔登湖
不愿意让自己重复去做相同的事情,还因为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从圆心能画出许多半径一样多,所以他有自己想要体验的更多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辈子过某一种生活。这也是他为什么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后会离开的原因。
因为他觉得一个人的幸福责任在于他自身,而他自己心中如此富足,他只感到欢喜,他甚至觉得他是得到了神的眷顾,所以他才能过上这样理想的生活。
他的热情在于创作,他的创作思想和理念又来自他的亲身实践和他的真实感悟。
他为什么要给自己这么多的自由和闲暇?因为他要阅读,他要沉思,他要漫游,他还要写日记,他要让他的思想从他的亲身经历中发展起来。所以他不愿意让自己的时间都花在无意义的工作上,所以他特别讨厌做重复性的事情,因为他已经从体验过了的生活中吸取到了相应的精华。
你写日记吗? 亨利·戴维·梭罗:不一样的读书人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有句话说:“人生,其实就是与自己的执念抗争的过程。”
放下心中执着之事,离开对他人的依赖之心。
当一个人舍弃让自己依赖的寄托之物,才能选择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永远做你不敢做的事情”
他倡导自信、自立、自强和自制精神
他是行动主义的拥护者与实践者,终生抱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信仰。他鼓舞人们要行动起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他受到众人的尊敬与爱戴。他又反对脱离生活的实际抽象思辨,反对闷头琢磨出来的理论行为,倡导哲学要融入人们的生活,也就是说从生活中产出哲学观和人生观。
外,爱默生时刻强调自己是一位实验者,他无时无刻不在探索和追求真理,认为真理是一直处于形成之中,而非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在其内心中,没有一件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日常做实验,不停的做实践,为的就是追求相对的真理或者事实,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影响着无数青年人。
1832年,在艾伦位于罗克斯伯里的坟墓被打开的那一天,爱默生的生活正处在颓废的边缘。大学毕业已经十多年了,而爱情已死,事业渺茫。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信仰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他觉得“变化无常的现在正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坚实不变的过去。“我们行走在过往的熔岩之上。”他写道。
《瓦尔登湖》:一个人能抛弃的东西越多,就越是富有
抛弃外界的繁杂,活出理想的自我。
躺在病床上时,他恍然意识到:只有放下执念,才能将自己从怨愤不安中解放出来。
于是,他清空了心中的不甘,开辟出一方净土,潜心读书写作,自在享受生活。
俗话说,一念动心起,万般皆执念。
抛弃心中的执念,拥有自在的人生。
抛弃无用的社交,留下真正的知己。
“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他在抛弃物质浮华后,全心全意地投入读书和思考。
记录下了在田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完成了随笔集《瓦尔登湖》
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囚徒。
诗人爱默生曾说:“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终身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世界观 经历事情多 阅历多 见过大场面
你的压力,暴露了你的三观!
每个人都是有压力的,压力可以说是人类所有进步的动力。
所以,压力本身不是问题,你对压力的认知,才让压力成为了问题
价值观带来压力,世界观缓冲压力,人生观感受压力。
压力就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环境要求时产生的负性感受和消极信念。
现实配不上梦想,你就会有压力。
欲望大于能力,你也会有压力。
换句话说,“想要”和“现状”之间出现了差距,就会产生压力。
是“差距”带来了压力,我们甚至可以说“差距”是一切压力的源头。
你的认知,就是你的三观。
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通俗的讲,人生观是人这辈子应该怎么活,价值观是人这辈子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世界观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
所谓价值观就是,你觉得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有价值,什么没有价值。
最终,你的价值观是为你的人生服务的。
因此,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意义就在于,分辨自己的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并进而分辨什么比什么更重要,最后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所以,想要的东西越多,你选择的“差距”越多,那么你的压力也就越大。
也就是说,是价值观带来了压力。
人最终活的是一种感受。
因为,你最终什么都带不走,你能带走的只有你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在任何一种人生中压力感一定是存在的。
也就是说,人生观感受压力。
心理学上的受力面积指的是你的心理承受力,也就是你内心的强大程度。
也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世界观具有实践性,人的世界观是可以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
“抑郁症”,本质上就是“钻牛角尖症”。
我倾注所有的注意力,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问题上,盯着问题,然后问题就不断地被放大。
最后,它就更加成为一个问题,也因此看不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和可能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井底走井外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放大世界观的过程。
你自己的那些压力,那些痛苦,有无数的人经历过,或者是正在经历着。
甚至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比起你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终将逝去,你的这些压力、痛苦,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本不值得一提。
人只不过是茫茫而无边际的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你的这些压力、痛苦,在足够大的宇宙空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你的世界观越宏大,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越强。
人生观(压力感)=价值观(压力)/世界观(受力面积)
如果你在人生中感受到更多的压力,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的世界观(受力面积)并没有变化,而你的想要的东西变得更多了。
当你拿你的人生观去碰撞世界观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东西,叫做价值观。
价值观带来压力,世界观缓冲压力,人生观感受压力。
是什么,决定着你的认知水平?
终身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的过程。
你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一个人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的加工方式
你知道很多事,你了解这些东西,这个叫做认知。
元认知能力可以说是一切学习与进步的最底层和最根本的能力,它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机会成长。
因此,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对一个事的观点,进而决定了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不知道”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这个事实。
拉开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就是认知。
升级认知,最为重要的就是具备元认知的能力。
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思考的思考。
元教育,是关于教育的教育,关于学习的学习。
元认知用来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合理。
元教育用来实践,检验自己的教育是否有效。
元认知能力几乎是一切学习和进步的最底层和最根本的能力。
当然,没有强大的元认知能力也成为不了高手和专家。
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思考过程、认知水平和经验有着更多思考和更加严格的审视。
一个人元认知能力的存在与否以及强弱,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整个操作系统的日常维护质量的高低。
终身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真正有效的学习一定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知道”是一种状态,而“做到”是一种结果。
没有什么好事是偶然发生的
真正有效的学习一定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学习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把未知,变成已知。
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一个未知变成已知,然后再把已知变成认知的过程。
第一件事:坚持记笔记
第二件事: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
第三件事:将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
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是消除知识和认知之间的差距的一个过程。
这个世界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
第一个原因:信息过载。
第二个原因:消极过滤
第三个原因:缺少跟进
知和行之间(把知识变成认知)那缺失的重要一环——重复,重复,重复!
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中,一共要经过3个层次的转变。
第一层次的转变:知识层次的转变
我们必须“少而精”的学习。
秘诀就是学习的时候要努力做到少而精——将精力集中到少数几件事上,
然后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专注、专注、专注!
它必须不断地被重复,不是不间断地反复,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再重复。广告商们一直都在这样做,他们把这些重复称为“印象”
一旦我们在学习中真正懂得了“少而精”的道理和“间隔性重复”的重要性,我们的学习效果将大大提升。
第二层次的转变:态度变化
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
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你永远都不可能消除知与行之间的差距。
第一个方面:积极聆听
聆听的要点:
带着一种开放而积极的心态去聆听、去学习--这是让自己成长的最好方式。
同时,在积极聆听的肥沃土壤可以让里面的种子结出千百倍的果实。
因为它会带来一种“可能性思维”。
他们是可能性聆听者、可能性参与者,以及可能性实践者。
但,即使你能积极聆听、拥有可能性思维,你依然需要进行重复。
因为从拒绝到接受需要经历6个阶段:
第一次接触:立刻拒绝,因为这个观念跟我之前的想法有些冲突。
第二次接触:抵制,我明白了,但我仍然无法接受这个观念。
第三次接触:部分接受,但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仍然会有所保留。
第四次接触:完全接受,因为我感觉这个观念跟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完全一致
第五次接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部分吸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
第六次接触:完全接受,据为己有,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
什么是“反向偏执狂”?
“反向偏执狂”就是那些认为世界在合伙照顾自己的人。
第二个方面:绿灯思维
如果我们一直训练自己运用“绿灯思维”,长期专注在积极的可能性上,那么你的关注点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第三层次的转变:行为转变
这是最为困难的变化层次,当然这也正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如果在接触新事物之后没有立即跟进,你很快就会恢复老习惯。”
越快实际应用一种新学会的知识或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第一:写
有了大量输入之后,你就要开始不断思考总结。
每次学习遇到“啊哈“的深受启发的东西或者理念时,我就会随手把自己零碎的想法写下来。
每一次写作,都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梳理。
第二:分享
说,就是讲给别人听。
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教别人。
所以,讲就是逼着自己,把刚刚学到的东西,理解得更加透彻
第三:实践
学到知识你要付诸实践,同时表扬或修正自己的进步。
千万不要等到完全做对一件事之后才去自我表扬。
最重要的是把这个过程不断地循环,不断地重复、重复、重复!
要把知识变成认知,关键在于重复、重复、重复!
而这个重复指的是间隔性的重复。
第一个层面:学习上的重复
第一个层面:学习上的重复
即对学到的知识点,在不同场景下,不同时间段内重复学习,加深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
第一个层面:行动上的重复
即对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跟进系统,通过写、分享、践行的方式,让知识内化,最终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变成自己的认知。
专注的金线,再加上坚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577512068449552
你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算法,这一算法是由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
这套算法决定了一个人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的加工方式。我们将这套算法归结为两个字:“认知”。
认知的本质是做决定
人与人之间认知的差异,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认知的差别,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
认知水平,决定了情绪体验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差距。
刺激到反应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而这个选择由你的认知决定的!
当我走出囚牢时,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怨恨放在身后,我将仍在狱中。”
只有将自律落实到当下,才能不被过去牵绊,不被未来消磨。那些活在当下的自律者,大都活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
所谓成长,就是与自己的人性弱点做斗争的过程。
只有做那些你不喜欢的事,你不敢的事,你不会的事,你不想的事,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你才能成长。
成长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成事,而成事的前提则是顺应人性。
你出售时间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财富水平
个人商业模式大体上分为三种: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卖1次。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卖多次。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后来我意识到:一切内容制造从本质上看都属于这个类别——书籍、唱片、网络课程、动漫……
或者更精确一点——一切创意制造可能都属于这个类别。
你可以把一本书、一张唱片、一部动漫理解为一个“产品”。
那么,这类极度依赖创意的内容(或称“产品”)都可能属于“成本极为低廉”(脑力劳动)、“受众极为广泛”(即,销量可能很大)的东西。
有能力制造这类东西的人,最终都有可能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