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追求吾道一以贯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第一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家都希望一通百通。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说“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别人的善意”。“善意”这个词显得过于笼统,究竟哪方面的善意才是我们需要去激发的?
笔者认为“终身成长的心态”是最接近答案的答案,这种心态在任何领域都适用:用来管公司,没有问题;用来带团队,没有问题;用来自己创业、学习、精进,都没有问题。
好多人学习进步不了,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的评判总是:“我为什么没记住?”“我怎么又忘了,我是不是脑子有病?”总觉得自己的记忆力有问题,学不会很多新知识,考不过一些重要的考试。
这就是一个人太在乎结果,对自己太严厉,太喜欢批评自己了。当一个人太喜欢批评自己的时候,会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比如:“为什么我学过好多次了,还是没学会?”实际上,你已经记住了一点点,只是还有一些没记住。如果你因为自己记住的那一点点,好好地认可自己,看到自己在记住的知识里找到一点点开心,才能学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之所以对自己如此苛责,与小时候父母的严格是有关系的。所以,学习终身成长的心态,不仅仅是当好的父母,更重要的是更好地善待自己,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得更好,对自己比对孩子更好。你要是自己都调整不好,就没有更多的余力去管孩子了。
反之,当你开心地学习,积累进步时,才能在孩子身上看到同样的优点。而如果你只是自责、自责、自责,你心里很难受,一定要找个人发泄一下,就有可能把责任推给孩子,觉得孩子耽误了自己的事业。
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两者是可以选择的,选择权在你手上。你可以选择做一个终身成长的人,而不是一个固定型心态的人。
希望我们可以帮助自己和孩子了解从每次挫折中学习的重要性,从每一个成就中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从挫折还是成就中,我们都能学到东西。
这时候,你才不用天天向别人证明自己,因为没有人在乎你的种种细节。人们没有那么多的闲暇时间整天盯着你看,注意力也是一种投入。所以,管好你自己的事,让自己不断地进步,不要背包袱,轻松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