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作个闲人》时我并未将其和苏轼联系在一起,因为古往今来,我觉得如果非要说谁是个闲人,那大概是陶渊明,最典型的就是那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明明是种庄稼,结果连地里长满杂草也乐得其所,不得不说真是悠闲啊。
可虽然我们都向往陶渊明的人生境界,但确确实实学不来,毕竟作为社畜,要养家糊口。当年在学陶渊明的诗句的时候我就思考过“他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想做官就做官,就归隐就归隐,那一家人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呢?”所以说陶渊明终究如同他笔下的“桃花源”一样梦幻。
反观苏轼,可谓是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才华横溢却壮士未酬,一直游离在官场之中也未能追求到名利。有人曾笑称“苏轼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话说按照当时这个境况,许多人会对官场失望然后选择归隐田园,但是苏轼却没有,他曾在《滕县公堂记》中提到:君子之所以走仕途,是用他的才能换取天下对他的供养。简单点就是当官是为了好的待遇。
不得不说苏轼活得很清醒,上班就是为了赚钱,别谈什么情怀,那都是浮云。或许这也是苏轼性格乐观的原因之一吧。
虽说当官为了赚钱,可是苏轼这个官貌似越当越小,而且有时候还有牢狱之灾,每每都是被牵连贬到荒原之地,可是即便日子颓废地像块烤肉,苏轼依旧能让其散发独特的芳香,留给世人万古不朽的记忆。
在著名文学学者费勇的这本《作个闲人》一书中,作者以苏轼的生平经历为时间轴,将他所写的诗句融进去解读,牵引出苏轼命运多舛的一生,同时他这种面对不确定的人生却依旧不改乐观的天性的秘诀也蕴含在字里行间,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个治愈系的苏轼。
说到作个闲人,苏轼并不像陶渊明一样逃离现实不问世事,而是以一种平和之心来应对未来的变化,做一个自然而然的人。这一点在在苏轼的《定风波》中有了完美的呈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来得猝不及防,那又如何,我依旧赶自己的路,意外发生了,我也依旧继续我的人生,因为晴朗也是生活,风雨也是生活,只不过是执念不同罢了,关键是要活在当下。
事实上苏轼也是这样践行的,他在赶往蛮荒之地岭南时,也会因为路边热闹的市集而喜悦,也会因岭南的荔枝而说到“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在黄州的荒地上开荒来创造自己的桃花源。
话说苏轼的这种状态真有点回归孩子的童真,对生活的一切都抱着好奇心,也就能真正地在生活中获得喜悦感。
那苏轼到底是如何达到这种人生境界的呢?诗人也在诗句中写出来了“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一张琴代表着爱好体系,让其懂得自然之道;一壶酒代表着美食体系,代表着他享受生活的滋味;一溪云代表着自然体系,让其懂得自然之道。这三个具体的意向就构成了苏轼的“闲情逸致”,也正是这样看似无用的事物让其能够抵御现实的平庸和束缚,活出治愈的一生。
有人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现在看来的确是,苏轼的一生就像烤肉一样颓废,但是其却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世人,其实不管境况如何,人生都有一种治愈系的走向,关键在于你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