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看到卓大大推送的一些文章,很欣慰中国的大学生在智能车方面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日益丰富,并且很多学校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智能车的文化,比赛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但也不乏一些情况,有希望通过金钱获取开源程序的,有公然买卖成套成品的,有吹捧战绩的,又有反吹捧战绩的,可能之后还会有反反吹捧战绩的。无论哪种情况,都给人带来些许浮躁的意思。这不觉引人思考,智能车比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平台,它到底推动了什么?
除了创造了一些网络就业岗位,它当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参赛成员夜以继日的努力成果和他们在赛场上心理的蜕变,这无疑是像智能车比赛这样的大场面才能给予的。参赛人数的不断增长似乎是比赛越来越成功的表现,然而一成不变的相对实力可能才反应了真正有意义的信息。那就是参赛队伍的培养体制到底是不是顺应了比赛的所号召的?我想不论队伍水平高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不知道用急功近利来形容这样的心境是否准确,但似乎大家都很急。而一些常年落后或者成绩不稳定的队伍却往往有着颇为宁静的心境,这可能也是他们获得这样成绩的必然结果。可是到底站上领奖台的荣光和保持一份谦和求索的心哪一个给人带来的更多呢?你能说处于后者境地的人更加愚笨吗?似乎前者后者都包含不同水准的学校呢。
这才是令人遗憾的地方,智能车比赛给了全国不同学校相同的平台,但真正贯穿整个过程的,不应是不求甚解的功利心,而应该是突破自我认知的求索精神。在这方面来讲,并不是所有站上领奖台的队伍都赢了。
这并不是否认传承的力量,这是对传承方式的考量。如果在步入工程实践的第一步就形成了扭曲的观念,无疑对后来的学习和工作是不利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传承和套用是不一样的。学校之间套用的比拼,总有一天会使国家在世界的比拼中力不从心,毕竟那时我们将会同时站在一边,而我们所能拿出的所有东西,也只是我们的全集而已。也许很多像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这样的国际赛事会加入答辩的比赛环节,就是着眼于此。当看到国外NXP智能车比赛的竞技水平时,有人会萌生去耍耍风头的想法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我们会领先这么多?
工程师这个名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好学,坦诚,严谨,干练。每天要不断的学习,紧跟技术的发展,所谓好学。看到工程指标讲清楚能不能做得到,不能因此妄自耽误工作;所谓坦诚,做事情常常关乎安全,不得不严谨。广泛的知识面和有力的实践能力塑造出干练的作风。这些都是行业风气的营造所需依赖的。但也不乏有意吹捧的,跟风吹捧的,自吹的,互吹的,连吹带捧的,不管成绩和实力到底怎么样,我觉得这都不合适。至少在学生阶段,在步入工程实践的第一步,这样是不合适的。
比赛终归只是一次活动,我们的格局不应局限于此。在一个人漫长的工程实践经历中,智能车比赛只是一张小小的扉页而已。在这扉页大小的地方,难道也要在口头上争个高低吗?
诚然,大众的目光总是转向最璀璨的地方,但华丽的灯光下,不绝的赞扬声后,不一定是最动人的东西。这就像人们看完动作大片之后不会落泪一样,相比而言一些冗长的电视剧在积聚后的某个无意的镜头却可以使人潸然泪下。同样地,在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保持求索的心境。
我认为我们应该尽早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去增加能够取得成果的砝码,而取得的成果,可能虽然是正确的,但在质量上又远不及别人。你可能会因此烦恼,气愤,想要干点别的,当你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重新说服自己回到岗位上,然后一遍又一遍经历着同样的打磨的时候,你可能会变得黯淡,但也可能、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