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课例研讨
1.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谈本节课中于老师多种形式的理解词语方法的借鉴作用。
读了于永正老师《惊弓之鸟》教学实录,课中于老师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图形理解法。
在导课环节,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从而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弓”,什么是“弦”。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化的,而图片的出示就很直接地告诉了学生。
我在教《朱德的扁担》一课时,下课问了几个孩子,他们不但家里没有扁担,有的甚至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扁担。于是,我在制作PPT的时候,第一页就插入了扁担的图片,并且告诉了学生扁担的用途等等。“扁担是什么”的问题马上也就解决了。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该是理解词语最主要的方法。于老师在《惊弓之鸟》这节课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了“惊弓之鸟”“大吃一惊”“信不过”“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尤其是把“惊弓之鸟”“大吃一惊”两个词语里边的“惊”,进行了对比,让学生理解其一是“害怕”的意思,其二是“奇怪”的意思。实乃是课堂亮点之一。
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让学生理解“张冠李戴”“囫囵吞枣”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也是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张冠李戴”这个词表面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头上”,我问学生:“这个自然段里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很快学生在上文里就找到“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这句话,那“张冠李戴”的意思就理解了。“囫囵吞枣”这个词语的意思,我启发大家也在书上找,学生在下文里找到“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在对学生进行鼓励后,我告诉他们:“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叫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三、查字典理解。
有些词语,特别是带生字的词语,从课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比如《惊弓之鸟》里的“悲惨”“愈合”这两个词,于老师就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理解意思的。还有多义字“直”,于老师是把字典里的几种解释抄下来让学生选择正确的意思。
我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对“狐假虎威”里“假”的理解,也是采用的了这种方法:让学生亲自查字典,找到“假”的两种解释,一是不真实,二是借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出“借用”。关键字理解了,再来理解“狐假虎威”这个词也就水到渠成了。
2.本节课是如何通过“重感悟”进行朗读指导的?给你带来了怎样的的收获?
在于老师《惊弓之鸟》第二课时,通过“重感悟”进行朗读指导,很值得我学习。首先是教给学生第一个方法: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学生能把文本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就说明对文本已经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朗读,感情就一定会带出来的。比如于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另外,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也是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的一个特色。表演朗读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学生的准确理解又为表演展示助力加油,相互促进。
对于一些朗读有难度的句子,于老师还常常用“范读”,让学生去模仿他朗诵时的语气和表情。最好的学法是模仿,最好的教法是示范。于老师因为有着扎实的读写语文基本功,所以,他的示范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阅读了几本于老师的书,受到于老师的影响,这几年我也不断地写字、写文、朗读、阅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语文基本功。除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进行一些课本剧的表演,这样的做法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也算是我学习于永正老师的最大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