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自己的认识和信任
“在我任教的每堂课中,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与其说是依赖于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依赖于我在多大程度上对自己的认识和信任----亦即是否能将自我收放自如地服务于学习。”(《教学勇气》P43)
我躺在沙发手中拿着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睛停留在字里行间,我读了一遍,又读了一遍。我在思考着,当我走进教室,当我在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所知时,我是什么样子的状态?我分享自己所认知的学科知识时,我对这些知识持什么看法?里面有多少是经由我自己的理解加工后传递给学生的?我对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抱持着什么样的观念? 我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我看到的学生有多少是我自己的投射?我如何看到这样的投射?我的学科教学中、我和学生的交流中的那个我是什么样的状态的?当我和学生达成某种默契的时候,我是什么样的状态?当我感到非常糟糕的时候,我又是什么样的状态?随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的心中升起一股喜悦。3.19
“教学勇气就是教师在面对强人所难的苛求时仍能尽心尽力地坚持教学的勇气,凭着这股勇气,教师、学生、学科才可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之中。”
二、把自己、学生和学科编织到一起
帕尔默说,“通过回想我们的导师,我们就能想到自己,通过回想我们自己,我们就能想到我们的学生。”这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想到自己作为学生时,是怎样被自己崇拜的老师触动、打动、被唤醒自己内在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憧憬的?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教我语文的是辛老师,他最吸引我们的就是在他朗读课文的时候,那时候他就像一块吸铁石,把我们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会吸引过去。他的朗读让我始终念念不忘,记得在高中我们学过一篇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给我们先范读文章,他朗读那篇课文时,整个班级一点声音都没有,静极了,我感觉好像都能听到同学们的呼吸声,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朗读之中,他用他的声音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很久很久以前虽然对于我们很陌生但是又特别奇妙的世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寂静的夜晚,江水默默,月色渐浓,荻花瑟瑟,老友相别,郁郁寡欢。却在不经意间被一阵琵琶声吸引,寻声相问,偶遇知音,沦落天涯的陌生人,无意中邂逅,在音乐声中体会人生的无奈和起伏跌宕。“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共相惜。我们陶醉在老师的声音渐渐勾画出来的那个美好立体的画面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一刻,辛老师把他的学生和他所教授的学科以及他自己编织到一起,编织成了一个不分彼此的美好的画面之中。这一幅美好的画面也永远定格在了我们上学记忆中,凝固成经典。掩卷深思,想一想自己今天作为一个老师的身份,我自己用什么给学生带来美好、思考、启迪、憧憬未来和追求美好的力量呢?我用什么把自己、学生和自己所教的学科编织成一幅锦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