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你催一下TA动一下,放学回到家写作业,非要磨磨蹭蹭到11点多,你督促TA快点,TA当没听见,一副吊儿郎当满不在乎的样子,气得自己一口老血都要涌上来了,没忍住吼了一顿,有时可能免不了请孩子“吃”一笋子炒肉。
为什么所有父母眼里的孩子,都那么磨蹭呢?
其实不是孩子太慢,是我们太急,孩子没有做到父母希望的样子。
教养杂志《AERA with Kids》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有高达80%的父母每天N次催促孩子“快一点”,多集中在早上出门时、晚上写作业时、收拾玩具时、洗澡时、睡觉时……
其实,仔细想想也确实是如此,父母好像无时无刻都在催促着孩子。
你怎么这么麻烦,能不能快点!
快点过来我帮你穿衣服!
再磨蹭就自己弄吧,我不管你了!
催着、吼着,最后孩子变成了最讨厌的孩子,磨蹭、顶嘴、不配合。我们也变成了最讨厌的妈妈,唠叨、威胁,甚至嘲讽。
图片
但孩子真的是磨蹭吗?
有时候,并不是孩子慢,而是我们太心急,太要求完美了。
我们无法忍受孩子的慢,总是习惯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问题,习惯于用成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
但这并不符合孩子的生长规律呀。
蒙台梭利说: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同样是上网课,我明显发现三年级后的姐姐自觉性、自律性、责任感明显强了太多太多,好像突然她就开窍了。
更何况,我发现更多时候,催促只是父母无意识地随口一说,当作显示父母权利的一种常态化表现。
哪怕孩子起床一刻不曾耽误,洗漱、吃饭,我们也忍不住催促,快点吃、快点穿、快点走......要迟到了。
哪怕孩子玩完玩具,并没有表示出不愿收拾,只是当下没收,我们也会忍不住继续催,看你弄得一地,快点收拾啊。
哪怕孩子写完一项作业了,想中场休息一会儿,再开始下一项,我们看到了也会耐不住性子:你赶紧弄完赶紧清吧,都写完再玩多轻松……
明明孩子已经完成了作业,明明孩子没有耽搁,明明孩子已经在做了,但大人的催促声依旧没断过。
其实,当父母后,我很能理解这种无意识的催,我们太热衷于行使教育的权利了,一刻见不得孩子闲。
“快点写作业”
“快点吃饭”
“快点走”
“快点收拾”
我们着急拉着孩子向前、向上,好像不催着孩子TA就必定会拖延、会堕落、会完蛋……
但最后,却猛然发现,催不仅不会让孩子向前,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慢。
孩子越慢越不能催
催促会毁了孩子的自觉性和内驱力
你知道吗?
除却能力不足、业务不熟练、没有大人的条理性、计划性等等这种显而易见的原因之外,孩子磨蹭的最深层次原因,恰恰就在于大人的“催促”。
如果孩子在专注做事的时候,大人非要再给他安排一个任务,比如说,他正在那拼乐高呢,你催一嗓子“饭熟了,快来吃啊”。
你喊完看到孩子不动,你声音就越来越大,非要把孩子从那个沉浸的状态拉出来,“跟你说话没听见嘛!就知道磨蹭”。
结果,孩子一看,妈妈都发脾气了,TA只0000被迫0p离出来去做你交代的事情。
若是次次都是这样,不管干什么,TA都无法全情投入了。
因为TA一定要留出一部分精力,来对付你。
对付你随时的打断、催促,不然你就要发脾气了。
TA就只能一边做着眼前的事,一边堤防着你发脾气。
长此以往,孩子能好好专注于一件事吗?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越发火,孩子越磨蹭、不集中的原因。
你关注的,是事情本身,而孩子关注的,却是你。
当然了,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快进度,让孩子及时的完成。
但是结果就是——孩子只会以你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去做,凡事要倚仗外部刺激。
很多人会说,有时候孩子真的磨蹭,不催不行动,大人真的会疯。
我知道,很多人做不到不催,但咱“催”也得催的有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有效。
该如何做呢?
按照孩子的性格来分,我们可以把孩子比作4种动物:老虎、孔雀、猫头鹰、考拉。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引导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1. 狮子型
勇敢、自信、有主见、有责任心,也比较强势,好胜心强,属于领导型的孩子。
这类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也特别讨厌被“管”。
你催他,他除了烦你,啥也不会听进去。
你觉得他不好管,他还嫌你管的多。
相反,你要非常有耐心,最好是以合作的方式去“催”,或者适当的示弱会更有效。
像我家姐姐就是,她写作业、或是练琴、或是做其他自己的事情,你要是在旁边指手画脚,很容易激起她的反抗,然后撂挑子不干。
反而,你不去管她,她慢慢地会干得很好。
2. 孔雀
自信、活泼、好奇心重、爱表现,同时也自尊心强,做事容易3分钟热度。
这类孩子性格非常外向,对每个人都很热情,也喜欢去接触新鲜事物,但就是不容易坚持,做事3分钟热度。
所以,这类的孩子要催,就得“夸”着催,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厉害,满足他们的骄傲:
哇,今天的作业很难,你都完成了。
剩下的你肯定也能完成!
只要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孩子自然很乐意的去做了。
3. 猫头鹰
内敛、严谨、心思细腻,善于思考,有自己的逻辑。
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计划和节奏,其实是比较省心的,父母尽量不要催。
因为总是被打乱节奏,会让孩子感到不安、不被信任,从而恼羞成怒。
家长真的没必要过于焦虑,适当的放松,相信孩子也未尝不可。
如果,自己真的想“催”,那就以询问的方式,大致了解孩子的进度和情况。
可以问问孩子:
接下来你准备做什么吗?
今天的学习计划是什么呢?
亦或者,提前约定:
妈妈希望你可以先写作业,写完再玩,一是先干完正事,剩下的时间想怎么玩怎么玩,二是提前写完,后边的时间妈妈也可以轻松做自己的事情。
明天早上妈妈要开会,需要提前出门,所以,我需要你配合我,早起一会儿。
总之,让孩子主动把你的想法纳入他的计划中,尽量以商量的语气去沟通,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孩子制定计划,从而一步步落实。
4. 考拉
温和、友好、心思细腻,同理心强,但比较懒散、习惯躺平。
这类孩子最好说话,但也最“催”不动。
他们天生慢条斯理,没啥好胜心,厉害不厉害的、赢不赢的都无所谓。
就算是迫于无奈去做某件事,那也是极其敷衍,难以持续。
所以,对这类孩子只能是温柔、轻松地“催”。
不要一上来就给他们摆上一个大任务:
还不快去写作业!
快收拾玩具!
尽量把任务拆分,将一些庞大艰巨的任务,拆分成一个个轻松够得着的小目标。
我们把语文听写完成了吧;
你把地上的小车车都开回架子上吧。
从心里减少孩子对这件事的抗拒,也让孩子积累“做到”的体验,让孩子把做某件事和美好的体验产生连接。
美好的体验多了,孩子自然也就更乐意去坚持啦。
说到底,还是要适应孩子的节奏,在生活中尽量少些催促。
放下焦虑,多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成长。
至于其他,与其催促,不如根据孩子的性格,因势利导,效果会更好哦。
以上是今天学习复盘笔记。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