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4-3《电和磁》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亲历奥斯特实验,知道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具有磁性,电可以转换成磁。能够应用通电线圈检测废电池并尝试解释废电池是否有电的原因。

科学思维: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得出通电导线和通电线圈具有磁性的特点,理解电能和磁能的转化。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影响通电导体磁性强弱的因素。

探究实践:操作体验奥斯特实验,观察、描述、记录短路和使用通电线圈时指南针的偏转角度变化。

态度责任: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细致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反思】

1. 上第一个班时,我高估了学生对指南针的理解,并没有怎么解释指南针的原理,导致学生优点云里雾里。首先,指南针本身就是一个小磁针,它能进行偏转是因为收到周围磁力的吸引。其次,磁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人为使用磁铁吸引指南针,小磁针会转动。而在大自然中,使得指南针的小磁针能转动并指向南北,是因为存在地球磁场。地球磁场有南北极之分。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给不给学生科普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的不同,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原理,小磁针的南极,其实指的是地磁北极。这里有一点点绕,还没有想好怎么更清楚地科普。

2. 进行猜想时,电和磁概念比较抽象,需要有逻辑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电之后,什么引起指南针磁针偏转?——周围存在磁场——磁是哪里来的?——通电导线?是导线还是里面的电流?接着再引导学生模拟奥斯特实验

3. 时间安排上,前面的科普内容讲得有点多,导致最后的线圈实验来不及完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电和磁》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为落实“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通电导线和...
    6六six阅读 1,325评论 2 0
  • 《电和磁》是六年级上册《能量》的第一课,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
    亚当_fe1c阅读 860评论 1 0
  • 这周终于进入了《能量》单元,这一课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
    明媚_ec77阅读 594评论 1 2
  • 本课 “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首先以奥特斯名人导入,引入他的实验,接着利用实验让学生“发现”通电导...
    05f4f114b2bb阅读 425评论 3 0
  • 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一个关键原理:电流能生磁。首先我准备了小组实验器材:灯泡,灯座,直电线,线圈,...
    Yanxi_5d9f阅读 1,288评论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