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从惠州城区到深圳罗湖历经一个多小时高速路历程之后,7月11日下午三点我终于走进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走近张文质老师,就走进了教育写作的高度,也走进了教育写作在我眼前展现出来的广度。对上午的课程进行了网络回看,浅浅地浏览,张老师《回到1997年,我是怎样写<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的》的专题讲座,给我感动。就是在1997年7月,我师范毕业,19岁就走上了教师职业道路,开启了职业生涯第一站。
钟杰老师说她的人生分水岭是在2005年,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的分水岭呢?过去,我不知道我可以把自己所经历过的教育故事转化为写作素材。我扎根乡村小学教育20多年,以及在梅州支教的两年时间里,带动一所简陋破旧的学校焕然一新,对待学生、对待老师,付出了一些努力,每一件事、每一个瞬间,都留下了自己深刻的足迹。过去,从一篇小论文的获奖,到一篇大论文的发表,到惠州学院颁发的客座副教授的聘书,我知道自己的成长故事,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充满了生命体验,也充满了生命价值。我在我的教育故事中感受到生命体验并从中获得启发,可是,我却不懂得如何将这些生命体验很好地转化为写作素材。今天下午,晓霞老师与我们互动:“我是什么样子?”“我的成长困惑应该如何解决?”她给出的答案是“不断地书写”,张文质老师强调“以写为师”。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今天的教育写作课堂,打开了我的视野,我洞见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我如何把自己与学生、与学校、与教育的故事变为叙事,如何将叙事转化为生命叙事,又如何转化为叙事研究,这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大课题。
我不相信命运,我却又不能不相信命运。张老师说:信心比环境重要,相信命运的人,命运会领着人走。是的,我已经不害怕说得太少,不害怕说得太浅,不害怕与别人相似或与别人有差距——这是今天下午大课堂小组讨论《如何将生命体验转化成写作素材》给我的底气和信心,也给了我力量。在学员分享环节中,翟爱文校长分享道:“要勇敢地迈开第一步,要充满自信”“要敢于思考,要像平常那样走路”“你走路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这些心得与发问,触及我心深处,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做能成为的自己。我想,这是我当前最应该要经营好的现在。
有教育情怀的老师是高贵的,有专业热情的生活是美好的,而有反思精神的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我既已扎根教育,就定当书写无悔青春;把握好、经营好教育与教育写作的现在,未来正向我飞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