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句排在《论语》首句的话却是大有深意。这是整本书最关键的一句,华杉说这本书的一半都在这句话里了。呃,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是就是只读了这一句呢?^_^
学是模仿,小孩掌握新技能就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这是学习的最基本形态。学习《论语》,也不是单纯地把文句背诵下来就算学会了,要去效仿其中的内容做才行,效仿谁呢?“君子”,具体地说就是效仿《论语》中说到的孔子的言行。
习可不是复习,复习就又回到了背诵的老路了,“习”的原意小鸟练习飞翔,所以古体的“習”字是有羽毛的。小鸟练习飞翔可不是天生的本领,得不断练习挥动翅膀,还得一次次身犯险境离开巢穴。习在这里就是反复练习。
“朋”字不能理解为关系好的人,“同门为朋”,如果有远方的人都来加入我们的队伍,相互学习、交流的人越来越多,怎么会不高兴。孔子当时教授的学生以寒门子弟居多,他们学成后最基本的出路会是正在兴起的“士”,可以说孔子办学的时候是在培养“时代新人”。
人不知而不愠。按我的理解,这个“不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知我”,你又不是习大大,别人不认得你,更不理解你,再正常不过。那种动不动就“连我你都不认识”的人还真是太拿自己当碟菜了。这是一个从个人修养出发的解释。第二种解释是“不知之”,这是一个从人际沟通出发的解释。学生没听老师的课,下属没搞清上司的要求,甚至两个人说了半天才发现说的不是一回事,都是常见的情况。说的人很多会发个无名火,“你咋这都不懂呢?”。有个学习方法叫做“费曼技巧”,大意是当你学习新知识时,如果你讲给一个对这个知识完全一无所知的人,讲到他能听懂了,才说明自己真正学会了。依此标准,如果给别人讲不明白,不能证明别人笨,唯一能证明的就是自己还没搞懂。
这个世界上,好为人师的人挺多,但能真正把自己想讲的事扒拉清楚的不算多。希望每个好为人师的人给别人开课前,先想想这句“人不知而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