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拥有二次元环境的后现代人
过去几周离我们一直在围绕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三个不同特色家庭的矛盾展开,现在,我们将这个话题告一段落,专注到后现代的年轻人中,解析他们遇到和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所以本周的主题也会从专属于年轻人的二次元引入。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二次元”的概念要比通常意义上的二次元范围更广,作为一种环境的存在,它浸润在当下年轻人的共同文化之中,没有明显的边界。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圈子”概念。
在上周的一个案例分享里,提到过一位高中生叙述了她痴迷于《妄想症》系列。在这让我大为惊讶,因为在我百般确认之后,这位高中生所提到的《妄想症》系列正是我业余爱好听的VOCALOID中的一个系列曲。VOCALOID是一个精华但却小众的圈子,过去的5、6年中我已经习惯了在休息之余去欣赏圈子里新产出的歌曲,并收藏那些精品,我并不向二次元文化环境之外的人群推荐,毕竟作为新兴产物它与不在这个文化环境里的人群有太多的概念性隔阂。然而这样一个案例彻底打破了我的看法——它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广度已经超乎我的想象。
借由于此,我曾经一直在考虑的想法浮出了水面:二次元已经成为年轻人重要的文化环境,受到这个文化环境浸润的年轻人已经占了极大的比重。在这个环境里年轻人的相互交流变得极度迅速、高效、灵活和高度保密。同一个环境的年轻人,只要通过一个梗、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当下流行词汇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辨识、信息传递、认同,并且能在高效传递的同时做到对文化环境外人的高度保密。在未来针对后现代人群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研究进程中,这个环境必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节点。
释义:
《妄想症》系列:连载于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的VOCALOID系列曲,现已完结。通过VOCALOID软件调制的系列歌曲,配以人物角色和连续的剧情展示妄想症等心理症状表现。该系列在学生为主的二次元圈子中迅速扩散成为现象级作品。
VOCALOID:由YAMAHA集团发行的歌声合成器技术以及基于此项技术的应用程序,通俗的来说就是一系列允许用户自由编辑而演唱用户想要的歌曲的软件,在二次元文化圈子中将这一系列软件拟人化为虚拟歌手。在这一文化圈之外,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其中一位虚拟歌手——初音未来,在中国VOCALOID也推出了相应的中文虚拟歌手:洛天依、乐正绫、言和、星尘等。VOCALOID的出现打破了音乐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瓶颈,大大降低了非专业的词曲作者发布歌曲的门槛,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众多非专业却有才华的词曲作者将他们的优秀作品和内心世界表达出来。所以我一直将VOCALOID当做优秀精神生活的富矿。
梗:在网络上,梗更意思指在网络社交环境中制造出来的桥段成为的典故。
二、创伤、创伤唤醒和创伤继承
创伤
创伤是些在整合初期就发生的,经过剧烈演进后最终停留在心灵布面上的残缺、空洞、肿块、疤痕,它们是一种人类普遍的心灵格式。
创伤是信念的断裂,在婴儿、幼儿建立信任的时期环境的供给一开始符合其所需,婴儿或儿童在早期形成的理想化客体,而继而的所需的断绝,婴儿或儿童的反应性憎恨破坏了理想化客体,愤怒或憎恨的反应是适当的,而创伤是过度与恶劣的。
过度恶劣的反应给理想化客体的破坏制造了无法转变的标签。这样的标签在未来被整合进入人格以后便成为了创伤势能的聚集点,这样的聚焦点横亘在某一层面的经验路径上,一旦这个路径被使用,一方面路径被阻碍,客体无法被主体正常使用;另一方面应力在点上聚集,造成创伤延展的危机。
创伤唤醒
在未来,相同或类似的客体在经验路径上的作用会将创伤唤醒,在这一路径上有历史创伤的个体会重新进入到这一创伤制造的不良体验当中,这种应力的聚焦不仅破坏路径上的客体使用,而且继续拉扯创伤并继续向下撕裂更深的人格层面,扯碎未充分整合者的人格。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有一种创伤唤醒的能力,让人重新回到意识或潜意识中那个遭受灾难的黑暗时刻。也许《妄想症》以及这一系列作者的其它作品已经达到了在学生这一层次人群中的这种创伤唤醒,使得他们重新沉浸在作品制造的场景还原中无法自拔,甚至可能已经渗入了更深的人格层面。
适当的愤怒的格式下,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不对个体的反应制造决定性的影响。而创伤则是对个体经验的纯粹性的破坏,在被破坏的这一层面上主体对客体的使用的经验的能力失灵的体现。
高熵者是制造创伤的高危人群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碰到过这类人,一会热情似火、一会冷漠如冰,一会爱的死去活来、一会恨得杀意四起,一会严苛的密不透风,一会又宽容的天高海阔,一会高兴的四处奔走相告恨不得让全世界都一起高兴、一会又悲痛的恨不得马上了断让世界不知道自己存在。我们把这类人定义为高熵者。高熵者高落差的转频极易使他(她)们成为那个造成其它个体创伤的客体。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创作者也许受到自我意识和客观存在的多重影响,他(她)们比起其他职业更容易成为高熵者,可能是创作状态的要求需要这个职业长期处于需要演绎多种位格的人格或多种差别巨大的情境,也可能是他(她)们的作品在长期的内在互动中反噬了他(她)们,这些高熵者创作的作品会对欣赏者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创伤也许会阻碍我们正常使用这一经验路径上的客体,但创伤本身也制造经验,拥有这种经验的人即使没有了解创伤机制的理念,却也获得了创伤的意识。创伤的加剧极度可能造成人格的失整合,当是整合人格长期得不到疗愈和引发失整合方向的病变时,对其它个体制造和唤醒创伤成为了一种极大可能。
三、男性元素、女性元素与“俘获”机制
男性元素:他的客体联结之余客体,乃以“分离”为前提——在做什么。(世界在干什么?我在世界干什么?)
女性元素:“在那儿”构成了发现自我的唯一基础,也构成了存在感。
男性元素与女性元素在一个主体内某一方的占优会决定这个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朝着男性或者女性中的某个方向分化出来。出现表象级的性别差异。
在现象级的社会表现中,(生理的)女性往往会扮演一个异性“情欲引发者”的角色,会使男性被吸引,为此着魔、痴狂、放弃理性、产生超越常理的行为,这种被“俘获”的存在。(因为文化影响,女性被赋予了“情欲引发者”这样的投射,而就“俘获”本身而言,不止是女性对于男性,任何主体之间都会发生俘获与被俘获的关系)俘获一定是制造了某种适合的通道,将主体核心意识中的某种适合的势能以某种特定的形式释放,释放的路径形成了表象之中的俘获,而女性对男性意识的势能释放的某个形式则表现为了“引发情欲”。
在《妄想症》这个案例之中,被这一作品“俘获”的人有出于意识或者潜意识层面的“喜欢”、也有极端的将其内容整合或补偿进人格核心之中。这样“俘获”强大威力是否是这一类作品恰巧为学生这一类人群拥有的某种共同的势能制造了通道,就像给他们带上了轭首,紧紧地拴在了作品这一大车上,掌车人只要挥动皮鞭,他们就失去理性的冲向鞭子指挥的方向?(结合创作者与高熵者的关系,创作者是否也会被它们创作的作品所俘获?)
四、拓展的狂想
拜科技进步所赐,除了《妄想症》系列之外,VOCALOID还有其它浩如烟海的优秀作品,社会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出于不同动机的作者借助虚拟歌手们抒发着喜怒哀乐,并发布到社交网络上共享与共鸣。这时候我不禁在想,我们使用绘画作为咨客心理分析的一个方式,因为绘画的进程和细节反射着咨客个体的某些性状或状态;那么,同样作为艺术表现的音乐是否也能但此重任,甚至更加直接与清晰?
相关链接:
bilibili VOCALOID专区:http://www.bilibili.com/video/music-vocaloid-1.html
《妄想症》系列:http://space.bilibili.com/358606/#!/channel/detail?cid=3289
*本文封面画师@不叮漫反射,为美观性去除水印;文中插图来自于《妄想症》系列和《那些我无法原谅的事》封面,文中图片使用均非商业用途,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