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你来到一片终日阳光灿烂的旷野之中,景色宜人,你决定在此定居。在这一大片土地的中央,你亲自设计并建造你的梦中家园。
你深筑地基,因为你想把房子造得坚固耐久。你的房子很大,可以储存足够的供给物,使你完全自足。你甚至还设置了多个独立空间供他人居住,但这些人必须安静整洁,不来打扰你。你将实现真正的独处。
你迷上了这幢房子。它确确实实就是“你”。你对房外的奇怪景象和声音越来越感到不舒服,你开始更多地待在室内。由于门窗紧闭,这幢房子开始变得像一座堡垒。
你渐渐习惯于居住在房内,做着你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因为太舒服、太享受、太安全了,以至于你再也不去考虑外面的世界了。毕竟房子里的一切对你而言都是熟悉的、可预料的,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而外界是未知的、不可预料的,完全不在你的控制之下。
但由于你习惯于从不关灯,直到灯泡烧坏了你才意识到自己的窘境:没人给你留下这种新型备用灯泡,这意味着最后一个灯泡烧坏之后,你就只能待在完全黑暗的房子里。
从那一刻起,唯一的光亮将来自你留作应急之用的几支蜡烛。你是个喜爱光明的人,这一状况对你来说极其艰难,但还没有艰难到足以使你克服你心中对离开这座安全的房子的恐惧。最后,生活在黑暗中的压力让你的身心健康付出了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只关注房子的照明。你被隔绝于万物之外,你唯一的慰藉是这幢房子给予你的安全感。你不再清楚你害怕的到底是什么;你只知道自己总是在害怕、不安。你所能做的只有尽力坚持。你甚至不再阅读和写作,因为没有光。你坠入了黑暗之中。
然后有一天,管家把你叫到储藏室里。你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储藏室里满是应急手电筒,它们只需摇动即可发光。这是你生命中一个真正的转折点。
你们开始努力在房子里创造光明、美丽和幸福。你又开始阅读和写作了,结果和你同住的人也爱上了阅读你的作品。你们开始将所有的时间用于和彼此相处,你们甚至举行了婚礼。和之前你所处的黑暗相比,这就是天堂。
有一天你在书房里看到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外界”天然的、明亮的光,不需要任何人来创造。这让你感到困惑。你生活在房子里,因而你生活在黑暗中。你能感受到的所有的光仅仅局限于你在房子里所能创造出的光。你已经在那里生活得太久了,你所有的希望、梦想、态度、信仰只能基于你在黑暗房子里的生活。你的整个世界就是要维护你在房子里建立起来的生活。
你继续阅读这本看似神秘的书,书中讲到在自然光下行走的感觉。它触及了你的内心深处。接下来,这本书讨论了“走出去”,即超越自建世界的藩篱。实际上,书中说当你依赖并迷恋自建的世界以躲避黑暗,你将永远不会知道外界有丰富的自然光。
你的房子是用你的思想和情感建造的。房子的墙是用你的心灵建造的。这幢房子就是你的所有既往经历,你的所有思想和情感,你积聚的所有概念、观点、意见、信仰、希望和梦想。你把它们安置就绪,将你的四面八方堵得严严实实。你把一套特定的思想和情感拉到大脑里,然后把它们织成一个概念的世界,让你自己住进去。这个心理结构把你和墙外的自然光完全隔绝开来。你关注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来不会越过它们划定的边界。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墙到底有多大的约束力,只要朝它们走过去即可。如果你无法确定它是不是一堵墙,那你就试着穿过它。但你过去积累的事物形成了一道边界,你本能地想要避开它,以免撞上去。但由于你要避免撞墙,墙也就把你锁在了界内。它们形成了你的牢房,你不愿意靠近它们,所以你就看不见外面的景象。
最后你会明白,那里其实并不是黑暗,而是阻碍光明的墙。只有穿过黑夜,才能抵达光明。
穿过墙并不难。生活的自然流动每天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们的墙,想把它们摧毁,可是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保卫着它们。墙里并没有其他什么值得保卫的事物,你保卫的是你建造的用于保护你自己的房子。你躲在里面,一旦有什么东西向你的心灵之墙发起挑战,你就会变得异常警惕。实际上,你建造了一个自我概念,住了进去,而现在你正在竭尽全力保卫这个家,这个由你的思想之墙建造的内心之家。虽然过去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们还存在于你的内心,它们构成了你居住在内的墙。
正像人们恐惧地把自己锁进黑暗房子,然后又拼命制造光明一样,我们努力地在心灵之墙里建造着一个比内心的黑暗好一点的世界。真正的自由非常近,就在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