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水平决定思维模式,在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认知,其中包含着这么两个因素,第一信息不对称,由于事物的外在逻辑和内在逻辑并不一致,例如我们在路上看到一个女人向一个男人下跪,这个外在逻辑会促使我们想到男女不平等、家暴等,然而当我们气势汹汹的上前去阻止时,才知道他们是在拍戏,这就是内在逻辑,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内容与形式不一致,通俗来讲“眼见未必为实”。第二主观性偏差,习惯性用自我视角去衡量客观事物,当我们与客观世界产生分歧时,我们都会本能的认为是客观世界出了问题,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办不成某件事,我们第一想到的是这件事情的复杂,而不是我们自己能力或者方法有问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学会突破原始的线性思维模式,培养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的视角,所谓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1]百度百科: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可预测性
创造性思维既要有创造性又要有可预测性,在我们日常信息传递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传递有创造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可预测性的内容,我们更愿意把一件事的信息传达的越全面越完整越好,而且愿意用特别简练的语言或者文字,虽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的智商加分,但是却在情商上扣了分,如果对方能在你的前半段信息里获取后半段信息的内容,他会有种战胜对方的感觉,因此要做到创造性信息与可预测信息相结合,是一种高水平的信息传达,既能体现自己的才华,又能满足接受者的虚荣心,这种感觉很微妙。
《挽救海洋馆》
北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家海洋馆开张了,海洋馆的票价上标明票价50元/张,这样昂贵的票价令那些想去参观的人望而却步。海洋馆开馆一年,简直门可罗雀。最后,急于用钱的投资商以“跳楼价”把海洋馆脱手,回了南方。新主人入主海洋馆后,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征求能使海洋馆起死回生的金点子。一天,一个女教师来到海洋馆,她对经理说,她可以让海洋馆的生意好起来。按照她的做法,一个月后,来海洋馆参观的人天天爆满,这些人当中1/3是儿童,2/3则是带着孩子的父母。三个月后,亏本的海洋馆开始盈利了。海洋馆打出的新广告内容很简单,只在后面加了8个字:“50元/人,儿童参观一律免费”。
这个例子里的创造性在于在“降价优惠”,然而若直接将海洋馆门票价格降到50元/人以下,效果可能会差强人意,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存在着这么一种心理效应“便宜非好货,好货不便宜”,如果降价给购票者第一感觉就是降低了内心的预期。其次是预测性部分在于添加了8个字“儿童参观一律免费”,表面上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对象是儿童,跟大人没什么关系。然而它所包含的深层信息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儿童的心理认知还没有“便宜非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概念,没有那么多精打细算的心思,一看免费玩儿,直接跟爸爸妈妈撒个娇说想去。第二,绕着弯子赚父母钱,爸爸妈妈们一看“哟,免费,那去吧”,买票时想想不对,人那么多怎么能让孩子一个人去,于是自己也掏腰包买了张成人票兴高采烈的陪孩子进去了。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魅力,不从单一路径入手,而是用隔山打牛的方式实现目的,这需要主体有深切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换元思维
很多人都懂那么多道理,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在于道理只是一个被人提炼出来的观点,虽然具有普遍的共性,但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性,任何一个道理都基于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来实现的,当我们只是照搬自己认知里的东西去实践的话,必然会有落差,现实毕竟存在各种结果和可能性,有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想换个元,用别人的那一套去考虑,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英图书馆搬家》
大英图书馆老馆因年久失修,决定选新址重建,建成后,要将老馆的书搬到新馆去。这本来是一个搬家公司的活儿,把书装上车、拉走、摆放到新馆即可。问题是按搬家公司的预算需要350万英镑的费用,图书馆又没有这么多钱。眼看雨季就要到了,不马上搬家,这损失就大了。怎么办?馆长一筹莫展。 正当馆长苦恼的时候,一个馆员找到馆长,说他有一个很不错的解决方案,不过仍然需要150万英镑。馆长十分高兴,因为图书馆有能力支付150万。 “快说出来”馆长很着急。 馆员说:“好主意也是商品,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馆长更着急了。 “如果把150万全花了,那权当我给图书馆作贡献了;如果有剩余,图书馆把剩余的钱给我。” “那有什么问题?350万我都准备认可了,150万以内剩余的钱给你,我马上就能做主!”馆长很坚定地说。 “那咱们签订个合同?” 合同签订后,不久实施了馆员的新搬家方案。150万英镑连个零头都没用完,就把图书馆的书给搬了。 原来,那名馆员以图书馆的名义在报纸上发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地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从老馆借出,还到新馆去。”
道理再健全也只是想法,当我们完全依赖道理存活,无异于赵括般纸上谈兵,一遇到不适应的地方就会措手不及。怎么过好这一生,需要我们不断去获取认知,不断去实践,在实践中把握事物运行的规律,把自己与生活融洽的更加和谐。
以小碰到的助推思维
说到助推,第一印象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在2017年获得此项经济学界最高荣誉,不得不说他的助推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理性人”的认知,“助推”让我不禁想到两个形容词“悄悄的”、“暗中的”、“轻轻的”,似乎有一种非常隐秘的氛围和力量在作用,就如同玩多米诺骨牌那样,轻轻一推成片的倒下。我们常说生活不是拍电影没有NG,也没有剧本,但是如何让它活出生气需要我们有“助推”的思维,就是为自己设置一连串的伏笔,制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生活中每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助推”,最后会促使一场革命的发生,又或是改变一个事情的最终结局。
黑与白之间广阔的灰度地带,这个地带虽然广阔但极容易被我们忽视,因为人的阈下意识最敏感的区域是黑和白这两块,助推就是隐藏在有为和无为之间的巧为,它可以使事物局势发生微妙变化而让人不易察觉。物理学家费米曾经提过这么一个问题:“芝加哥需要多少位钢琴调音师?”,回答:“假设芝加哥有300万人口,每个家庭4口人,全市三分之一的家庭有钢琴,那么芝加哥有25万架钢琴,每年有五分之一的钢琴需要调音,一年需要调音五万次,每个调音师每天能调好4架钢琴,一年工作250天,一共能调好1000架钢琴,是所需调音量的五十分之一。因此推断,芝加哥共需要50位钢琴调音师”一般人拿到这个问题会第一时间去向琴行询问,然而却不知通过搜集有关芝加哥人口数和钢琴数即可推出结论,这也是助推的一种思维模式。
多向思维:男人、女人和小孩
男人是理性的产物、女人是感性的产物,无论你相不相信,请不要用单一思维去衡量他们。在与男人陈述一件事情时,一定要注重内容的表达,以及这件事的意义,在男人理性思维逻辑下,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其依据,而对于女人来说,她们更多的关注别人在表达内容时的语气和态度,这是处于女性天生的情绪敏感,以及较男性而言相对弱势的自我保护机制。男人的诉求是事实、道理,女人要求的是态度、姿态,男人与女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和感性的界限,男人如钟是简洁有序的工具,更偏向于理性,而女人如云形态各异,更偏向于感性。
孩子的世界如同棉花糖又白又甜,还又极容易化,在他们的世界里好和坏可能就是父母上一分钟给糖吃,下一分钟用棍子打她的区别,在他们心里目能所及的地方就是世界,他们的思维是“非黑即白思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因此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与孩子打交道时,不应该用我们作为成年人的立场去说话,而是扮演成和他们相似的“大小孩”,可以模仿他们的语气、动作和姿态,甚至必要时蹲下来和他们同等的高度,以这样的方式去和孩子打交道,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消除畏惧感,更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还原自己曾今做孩子时的感觉。
因此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小孩,不同的思维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世界观,我们必须要掌握多向思维的能力,不仅仅在与男人、女人和孩子处关系、打交道上适用,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向思维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各种棘手的事情。比如当我们遇到极度情绪化的事情时,如中了1个亿大奖,可以用男人的理性思维去分析,“福兮祸之所依”,不能过于开心,后面可能有灾祸,还是低调一点,多捐点给慈善机构吧;生活中也要有女人的感性思维,对于朋友遇到的伤心和悲痛,如果还是用男人的理性来劝“你要振作啊,后面的路还长啊,这点挫折没什么大不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多余的话不如一个拥抱和握手;生活中难免遇到勾心斗角的人,各种手段各种伎俩,让我们分不清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何不用孩子“非黑即白”的思维,我感觉到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其它一切都不去管,这样那些披着“善”衣的恶人,自然就不攻自破。
破除权威性思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闭着眼睛去想一想,脑子里出现的一切画面都是都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其中有些画面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想”到过的念头,是不是很有成就感。社会上那么多专家、学者、科学家都未发现的问题,可能会被一个没有读过书、上过学的人发现其真理,并且运用的极好。举个例子,小时候和奶奶出去散步,傍晚的夕阳在远方越发的猩红,奶奶说:“火烧云呀,明天要下雨了,不能晒稻子了。”我听了那晚的天气预报是明天:晴。奶奶坚持说:“不准不准,你看这云红成这样了,天气这么闷热,天上一颗星星都没有,怎么能不下雨。”确实第二天大雨如约而至。专家的权威性往往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判断,基于他们的知识与身份,更加使得一些人满目顺从,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扭转我们既有得固定思维,那就是那些在农村里毫无知识得农民怎么能和专家比,这就是权威性思维逻辑得弊端,它只是注重知识性技能得专业化,而忽视了非知识性技能的专业化,要论专家可能更多高手在民间。
在“影响力教父”西奥迪尼《先发影响力》书中提到了类似的概念,特权瞬间,所谓特权瞬间是指某人通过某一特殊技能或者是能力,在短时间获得的一种被人崇拜和羡慕的地位,尤其指恋爱中的男女,在那一段特定的时期内总认为对方是最特别的。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生,必然会在某一方面能力欠缺,正如在一个班级里特别优秀的学生日后成就普遍不比学习成绩在中上等的学生要大,同样大多数甲女由于把自己精力和注意力更多的投入到了工作和学习上了,在爱情方面可能不如那些乙女、丙女,她们可能会被那些乙男、丙男的“特权瞬间”所俘虏。甲男与甲女相似,自己在爱情方面的社交力矩特别短,对于优秀的女生他撼动不了,因此当乙女、丙女主动靠近时,也就给了他特权瞬间。这种短暂性权威思维,正是诱发很多婚姻变成坟墓的主要原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不长久,平淡如水的爱情才能久远,因为平凡的爱情去除了激情和特权的华丽外衣,两颗朴素的心才能更加贴切。
创造性思维更多的是从人性和生活的本质去思考,不拘泥于形式,把通往罗马的大道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挖掘,同样又基于每个人的天生具备的思维模式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这种创造性思维也有所不同,不能一概用他人的逻辑去引导自己,而是要做更为深化的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