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明确要求,以跨地市教研活动中,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为题,同课异构两节课为例进行分析,阐述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分析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在两堂课中的差异培养,并提出笔者观课后反思。
关键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2022版新课标》)的颁布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新课标提出课程目标是:“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1] 义教阶段也向高中阶段看齐,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完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内容。
本文选取新课标颁布后,南昌、九江两地开展了一次主题为“共学新课标,同行新理念”的跨地域联合教研活动中,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两节公开课为例,比较分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差异。
《2022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阅读某地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其中“阅读某地降水资料,并据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从时空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形成系统、动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一、课例呈现
本节课程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表1教学设计
课例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设计一)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新课导入 2021年7月郑州市突降特大暴雨相关报道视频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旱情视频报道
教学过程 ①视频中关于郑州“7.20”降水量报道,完成降水的概念及降水和降雨关系的学习。
②视频中郑州日降水达到546.6mm,导入降水量的测量的学习,学生通过解释自制雨量器及阐述雨量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雨量器的运用及降水单位。
③视频中报道“7.20”降水为特大暴雨导入气象部门对降水等级的划分。学生课堂上模拟降水实验,学习雨量器数据的读取。
④视频中郑州市日降水量柱状图导入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通过学生讲解,教师总结,学生动手绘制,教师点评等方式完成学习。
⑤利用绘制好的郑州市年降水量柱状图学习描述降水的变化,归纳郑州市降水季节分布特点,了解世界上多种降水季节分布情况。
⑥视频报道中郑州市地铁站积水画面,导入降水的年际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设计二)①识降水,首先学生自主学习,再教师讲解,解决降水的概念、降水的主要形式、降水等级划分、降水的测量工具、降水量的单位相关学习。
②测降水,通过教师讲解,了解雨量器的使用,请同学上讲台读取雨量器中降水量,再纠错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雨量器的使用正确方法。
③绘降水: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南昌市年降水量表,联系学生小学数学中的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讲解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读取。绘制过程先由教师在黑板示范,再请同学们进行绘制,教师及时把学生作业通过投屏展示到大屏幕,给予点评。
④析降水:使用学生绘制的南昌市降水量柱状图,学习读图析图,了解南昌市降水的季节变化。再使用其他四座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全世界主要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⑤降水喜与忧:分析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的差异培养
1、采取不同方式分析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地系统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从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时空变化等角度加以认识。本堂课中的“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需要学生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黄老师从课堂主线中的郑州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入手,提出了:“郑州市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郑州市降水季节分布是否均匀?”“如果不均匀,哪个季节降水多”三个问题。教师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其掌握如何分析某地降水季节变化特点的方法。学会了分析的方法,黄老师再请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里斯本、开罗、伦敦、新加坡”四座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各地的降水季节变化特点。黄老师运用这五座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的比较,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多种不同的降水季节变化情况。课堂上黄老师运用问题推动,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了解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也站在全球视角分析大致有多少种降水季节分布类型。
幸老师在本堂课基本也是运用读图、提问、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幸老师在本堂课运用了三个图组完成实现该教学目标。首先运用北半球“A、B”两地降水量柱状图进行比较,并提问:“降水是否均匀”“变化的大小?”两个问题入手进行比较。再读“南昌市降水量柱状图”思考三个问题:“哪个月降水多,哪个月降水少”“什么季节降水多(冬季、夏季)”“南昌市降水量大概是多少”最后出示北半球“新加坡、伦敦、罗马、阿斯旺”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分别与“全年少雨、全年多雨、冬季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四种降水类型进行连线,了解全球的降水类型。
2、通过动手参与学习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在我们地理课堂也有很多难以言传的知识和体验可以通过实践来获得。本节课通过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地理绘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黄老师在教学生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之前,发动同学们在家利用废旧水瓶制作简易雨量器。有的同学们在寻找制作材料时,向老师请教:如何选择合适口径的瓶子制作雨量器?瓶子口径的大小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吗?面对同学们的困惑,黄老师在课堂上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不同口径的雨量器不会影响降水量的数量。因为降水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的深度,单位是毫米而非毫升。在学习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时,一位同学不知道降水量的柱状是该画在月份纵线上还是月与月之间的空白处,此时黄老师解释说,降水量是一段时间降水量的总和,如月降水量是一个月降水量的和,是时间段,不是时刻,所以表示降水的柱状,绘制在月与月之间的空白处。
幸老师在讲解如何读取雨量器数值时,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其他同学观察他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平视、俯视、仰视)?第一位学生走上讲台拿起量杯进行读数,幸老师没有自己评价学生的做法,而是问同学们刚才同学读取数据的方式是否正确?让学生们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学习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时,老师讲解完绘制方法后,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绘制,并及时把学生的作品通过希沃软件实时传输到大屏幕,老师给予点评,绘制不正确的地方给予指正。
两堂课的同学都是通过参与实验和绘图,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是他们学习过程,同学们在实践中主动学习,达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三.观摩反思
笔者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学习进行了认真思考,这两堂示范课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目的。课程都非常精彩,但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一是课堂实验的必要性。“教学设计一”中黄老师在讲解“降水的等级”时,让同学们用洒水壶模拟降水,读取雨量器中的降水量。笔者观课后发现该实验主要就是为了导出降水量会有大小不同,不同的降水量划分为不同等级,笔者认为这样的实验意义不大。建议把这个实验改成让学生使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近一个月的降水量在课堂分组汇报,再导出降水量不同,划分不同的等级。二是学生自主程度不够。本堂课学习的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地理学习中经常运用。两位老师上课过程中都让学生动手参与,但是担心学生不会,所以老师们都采取了先讲解甚至示范的做法,再让学生动手绘制。建议让学生结合小学数学中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式,自己先动手绘制,他们在遇到困难或者犯错后老师再纠正,让学生能做的先自己做,做不到的老师带着一块做,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