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期参加了一个线上社群的学习,其中有一项闯关任务是:五天之内完成三个打卡作业。
我本来是打算悠哉游哉地每天做一点,分几天完成的。结果,第一天,群里不断有小伙伴发布学习进度截图。
“有人完成了第一个作业”、”有人完成了第二个”、“有人已经全部完成”,在不断地收到这些信息之后,我开始焦虑起来:“大家都完成得这么快,我也得抓紧了,否则就可能错过晋级的机会了。”于是我也开始了完成作业的赶脚。
与他人之间的比较,让我们容易由从容变得焦虑。因为比较,让我们看到差距,从而害怕差距带来的预期损失。
02
容易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的教育。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打算学习芬兰的教育方式:孩子七岁前不需要正儿八经地读书,只管好好地玩。
可是,当你听说你朋友五岁的儿子绘画得了金奖,或者你邻居家六岁的女儿英语比赛得了冠军,又或者那谁谁刚七岁,钢琴已经过了七级。你还能再淡定吗?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都如此优秀?表现优秀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成长机会,我的孩子可不能被落下太多啊!
于是,产生了焦虑。
03
《如何才能不焦虑》一书中提到焦虑有三大来源:对资源不足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拒绝/否定的恐惧。
别人先完成,机会就可能不再属于自己;别人先拥有,自己就很难再获得。资源的相对缺乏导致了竞争,带来了焦虑。
一次机会的错过或失去,会让自己对未来产生一种模糊不清的恐惧感,于是感到焦虑。
04
如何不焦虑?
焦虑源自对我们所关切的事物可能遭受威胁的感知,即“焦虑=关切+威胁”。
焦虑始于意识到威胁的存在,而没有对人或事的关切,焦虑也不会产生。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威胁的认知或降低关切度,将那些平常导致焦虑的思维模式进行彻底重构,从而减少焦虑。
比如我可以相信,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认真地完成每次的打卡,也会因为认真而得到认可;
比如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与众不同的种子,没有必要去追求与别的孩子一致的成长路径。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真正妨碍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
认识改变,感受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