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说我们年轻的小伙子,在大学校园里,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孩子,你们两个没有任何的言语,只是四目对看了一看,但是这一看之后,你的心中有了他,他的心中有了你,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言语,但是你们之间就已经种下了爱的种子。
那么,这个爱的种子怎么播下去的呢?
很快,一见钟情,就好像林黛玉和贾宝玉见面似的,我怎么好像觉得这个人在哪见过,怎么那么熟,完了之后的话,我们两个心里面就你有我有你了,然后到了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自习室一百多号人,一进去之后谁都没有发现,就发现那个女孩子了,然后晚上的三个小时,拿一本书在那里翻,什么也没看进去,心里面全想的是她了。
那么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就是一种主观体验。而“爱情”其实也是一种主观体验,这个东西有点像参禅,所以你说你要去参禅,你把“爱情”参透了,基本上禅也就参透了。但是,这种主观体验很麻烦,一定要求人有很高的智慧。你要是没有很高的智慧,主观体验他会出问题。
比如,你跟这个女孩子已经见面了,或者说已经是播下了种子了,然后你发现你会变得非常的有智慧,怎么变得非常有智慧,昨天下那么大雨,这个女孩子在那自习室里没带伞,你心急如焚地跑到宿舍里面拿了一把伞,然后站在教室里面拿着伞等着她,她一看一句话不说,走到了你的伞下面,两个人并肩的走向了食堂。
不需要语言,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很恰当地把你的爱表现得非常的好,那么这个女孩子比方说碰到难题了,心情很悲伤,这个时候你会坐在她的身边去给她排犹解难,逗她开心,你看春光明媚,我们去爬爬山去散散心,看看绿色的杨柳,这个女孩子就会觉得,这个男孩子真不错,他很能懂我的心。
你在表达你的爱的时候,你在过程当中你是你的这种爱的表现形式,是很丰富多彩的,那么你在这个过程当中,能不能把他变成客观的学问呢?
这个时候要变成客观的学问的话,我们就不太容易了,就是你要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把一个东西来界定一下,比如要定义一下概念,什么是爱?
那这个例子中的爱,可能就是送伞,好,你把这个定义下来,这就变成客观的学问了,于是得出了结论“爱就是送伞”。比方说另外一个孩子,他要跟你学一学,好,他听说了“爱就是送伞”,我看上一个女孩子我就去给他送伞,但是就会出问题了,比方说这个女孩子现在脚崴了,她一个人在宿舍里面很悲伤,你给他送一把伞去,这个女孩子会觉得这个男孩子一点都不解风情。
但是,这个男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我这是学问,我这是理论,学问上就写了“爱就等于送伞”,我送伞就代表着我的爱,那女孩子就说,你咋不给我送一盆花呢?
所以说,中国哲学的体验方式,一旦变成了学问就不能用了。
所以牟宗三先生,他把中国哲学用主观体验转变成客观学问,他是做了很多的功夫的,因为中国的哲学很不容易变成客观学问,但是他把他变成了客观学问,这个是很不简单的。
第二个,我们看看唐君毅先生他对牟宗三的评价,他说,“读牟宗三的文章,是肉身成道;见他本人,又是道成肉身。 ”
这个评价就比较高了,你看牟宗三的文章,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生命,他承载的是学问之道,他本人的时候又是道成肉身,这是什么意思?
牟先生经常举的例子,耶稣创基督教的时候,因为他在这之前是犹太教,犹太教讲上帝,上帝会来拯救大家。
后来耶稣出来之后,他就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那么他去传教,传教的过程当中,他老讲上帝圣灵圣父等等。
结果有一个教徒就问到耶稣一个问题, “你老给我们讲上帝是多么的慈爱,我们现在就想见一见上帝,你能不能把上帝请来,让我们看一看?”
耶稣是这么回答的,“我在传教的过程当中,我处处都在展示上帝对你们的爱”。
就是你要看到上帝,我这样表现不就是上帝的一种表现吗?上帝就是通过“我”来爱你们,这个就叫做“道成肉身”。
就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道”一定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东西给它展示出来。那么展示“道”的东西,就是“道”借以表现自己的方式。
这就是所谓的“道成肉身”。
所以中国文化,假设我们在座的女孩子,有一个男孩子已经说爱上你了,那么你问他一句,爱是什么?
这个问题,这个男孩子就会比较难回答,爱是什么?爱什么都可以是,那么假如这个男孩子说“我爱你”,但是这个女孩子没有感受到男孩子的一点一点的爱,一点都没感受到,那这个爱就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层面,如果说你爱这个女孩子,你一定得让这个女孩子感受到你的具体的爱,这个具体的爱的行为就叫做“爱成肉身”,就爱变成了一种具体的存在,不是停留在一个思想的层面。
这个“道”通过这样的一个人把他展示出来,就好比“爱”通过某种行为展示出来了,那么唐君毅先生他这么评价牟宗三,“读牟宗三的文章,是肉身成道;见他本人,又是道成肉身。 ”
牟宗三也对自己的学术有一个评价,“教了一辈子书,只写了一些书,确实有成,古今无两”。光看这个,好像牟宗三有点狂妄,但是呢又讲得很平实。
他说,“我这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少年运,没有青年运,甚至没有中年运,只有一些老年运,老年运就是因为教了一辈子书,写了一些书,交了一些人,还有点成就”。
“古今无两”是站在,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融合起来的高度,那是古今无两。
他认为他做的融合就是把中西哲学融合在一起,康德也做不到。
因为康德他只是从西方哲学的角度,但是牟宗三是站在中西哲学的角度。
所以,他说自己古今无两,然后他说把中外学术主流讲明,并融合起来,我做到的融合,康德尚做不到,这个就是他自己的一个评价。
那么他也这样的一个评语,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要求。我们很多人大部分是学哲学的,将来如果从事哲学的行当的话,就可以沿着牟先生这样的方向,把中西哲学的主流给它讲明,把它融合起来,要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能融合起来,做得很好,那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所以他的这样对自己的一个学术评价,是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学术的做学问的道路。这是第二个问题,就是学术界对于牟宗三先生的学术的一个评价。
那么到这里了两个问题了,第一个问题是介绍了牟宗三先生的学术的经历,我们以他的一些书,看到他的学术经历,是从中学入手,进入到西学,又由西学进入到中学,然后再把中西哲学做一个融合。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学术评价,有刘述先先生的,有唐君毅先生的,还有他自己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第三个问题,牟宗三先生他对于中国哲学是怎么样进行梳理和阐释的?
我们首先看,他对先秦儒学文化是怎么来认识的。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先秦的儒学,孔、孟、荀就是代表。孔子的思想,他说一开始就是仁智合一,是一种重德性的文化系统,对于孔子的这样的一种哲学,牟先生他有一个认识,孔子的哲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他在什么样的背景情况之下建立起来?
他有一个解释,因为孔子他经常说自己梦见周公,他所肯定就是周文的那套文化系统,目的面对的是春秋的乱世,孔子要把它扭转过来,要解决春秋乱世的乱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孔子提出来的这样的一个方案,就是他认为周朝的制度很完备,但社会却很乱,原因就是人出问题了,人不能够很好地去遵循,或者说去落实那套制度。
所以,孔子的救世主张是强调礼乐,强调证明,强调仁,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的哲学他强调礼,他的学生曾经这样说过,“礼之用和为贵”,为什么要强调礼?
礼是在孔子的哲学当中,它有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个,他对于周礼的一种认可,周礼这本书讲了很多,比如说周礼春官,司徒之官,史官等等,实际上周是一部政治的书,就是说对周朝的国家制度,不同层面的部门职能的划分,这个是属于礼。所以,礼的第一个含义是国家的根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