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孔076牟哲简历

对于牟宗三的哲学来讲,比较重要的部分,给大家来做一个介绍,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先介绍一下牟宗三先生的学术的经历。

从他的这样的一个治学的经历来讲,他发表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关于《周易》这一方面的。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

从这部著作算起,,他的学术生命一直延续了60年。所以在做学术的这些大家来讲,这个也是非常罕见的。那么这一部哲学,这部书他是研究周易的,当时他在北大上学的时候,也听很多老先生的课。那么在课后他自己也去找一些书看,因为当时研究哲学嘛,那么他对于中国的哲学,当时看的就是《周易》的书,而且主要看的是汉代的象数易学的书。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一段的学习时间当中,他经过努力的学习之后,然后他写了这部书,就是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但是牟先生的学术经历很有意思,尽管一开始他是从中国哲学着手,但是很快他就离开了这个领域,甚至离开了中国哲学。他从西方哲学来去做一个深入的探讨。那么在西方哲学的探讨过程当中,他首先是对逻辑感兴趣。先从逻辑出发,当时他听张申府先生的讲座,因为张申府先生大家可能感觉他好像是个革命家,但是事实上他也是个大学者,当时的很多革命家都是大学者,包括像陈独秀,像张申甫就是我们张岱年先生的哥哥,他也是很早的革命家了。

那么那个时候张申府先生讲逻辑的时候,牟先生也去听,所以他的学术兴趣是从西方哲学或者说是逻辑学开始入手,在抗战期间,当时北大包括清华,他们都是迁往外地,后来有西南联大的,那么在这样的一段艰苦的岁月当中,牟先生东奔西跑,据说他带在身边的这个东西很少,但是就带了两大本的逻辑典范,那么这是讲逻辑的,后来他自己在逻辑这方面写了一本书叫做《逻辑典范》。

另外他也写认识心批判这个主要是也是从西学的角度出发,包括理哲学这一部分,大概是在牟先生的青年到中年时期,这一部分的时间,他主要的学术的经历,他是放在西学研究上的,这样的一些论著,当时都比较有影响。 据说贺麟先生他当时对于牟先生的这样的一个研究,就是他这个书还没有出来,但是贺麟先生就已经在给他做介绍了,他将要出的这样一本书,对于逻辑,对于认识心,对于所谓的理,则是一个很好的介绍。

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那么在这一时期的话,牟先生他的学术兴趣开始回到中国哲学,但是回到中国哲学的话,他在这一时期考虑的问题比较多的,是所谓的就是政治哲学的问题。在这一时期他写了三部书,就是《历史哲学》、《道德的理想主义》、《政道与治道》。

后来三部书被称为《新外王三书》,他主要的是一种对于政治哲学的探讨,就是所谓的新外王问题,结合起他的这样一种前后的学术经历,你会发现,就在这一时期,他有对于认识主体的一种研究,他还是逐渐的或者说进入到一种道德主体的一种研究。

什么叫做认识主体的研究呢?

康德哲学是一种认识论,因为他认为,我们在考察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时候,我们首先得考察我们的认识能力,康德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他认为如果不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你就去谈这个世界是什么,是没有道理的。

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一种或者说是理解或者是看法,人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一开始去描绘,比方说这个世界的根源有人认为是水,或者说他的根本的根源是火,或者说他的根本的根源是原子等等。

但是康德却认为你在下这种断语的时候,你首先得考察一下你自己的认识能力,这很简单,因为我们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要用到我们自己的概念和范畴,而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为什么说是自己的?

其实,我们人是利用自己特殊的“通孔”来认识世界的。在这样一个世界上,除了我们人之外,有很多的动物,动物在对这个世界进行认识的时候,他和我们人一样的吗?比方说,我们眼睛看到的和苍蝇眼睛看到的一样的?

因为苍蝇的眼睛的结构和我们人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前面,我们不可能看到后面去,但是苍蝇不一样,苍蝇的眼睛它是由2000多个复眼所组成的,它可以360度的去看。我小时候,农村卫生条件不好,苍蝇比较多,拿一个拍子去打,老打不着它,因为一升起来拍子,它就可以看到了,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它的结构跟人不一样。

而考查人的认识能力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就是说我们人所看到的世界和苍蝇所看到的世界,很显然很可能他是有差别的。那同理,蚂蚁和苍蝇它也不一样,因此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它是经过了我们人的一种特殊的处理和加工。

那么,这样一来的话,康德的问题就出来了,你在说这个世界“是”什么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你可能就是人类中的一个人的自己的人的一种独特的了解。

而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的,你可能你不知道,甚至康德就明确地讲,你就是不知道,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它的真实面目是怎么样,你是不知道的,为因为你看到的都是带上了一种人的一种色彩,当然康德的这样一种哲学在中国哲学当中也有,像庄子,《庄子》里讲齐物,那么讲齐物的时候,你比方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认为西施很美丽,西施是古今美女,但是,鱼看到了西施,它就沉到很深的地方去,鸟看到西施,他会飞得高很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就是说,我们人认为漂亮的西施,鸟和鱼却不一定认可。我们人认为躺在床上比较舒服,但是泥鳅却认为泥水里是很舒服的,猿猴他认为站在高高的树上那是最好的最安全,但是人却不会这么认为,站在高高的树上,万一摔下来了,怎么办;人要是躺在泥水地里,腰肯定是吃不消的。

这里面庄子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了,那谁知道哪一个地方是最舒服呢?

这就揭示出一个问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们是加上了我们人的一种主观。所以在康德的哲学里面,包括时间也好,包括空间也好,它都是人的一种内在的,也就是说时间是内在的,空间也是内在的。那么在这个里面,以康德的哲学为例的西方哲学,它是一种认识论。它首先要考察人的认识能力。

但是中国哲学,后来牟先生他转到历史哲学、道德的理想主义、政道与治道,那么他就从认识主体开始转移了,他上升到一个所谓的“道德的主体”,他从道德的主体,这样一来的话,就成了一种由认识论变成了一种德性的哲学,这是他的一个转向。

那么到了60年代前后,那么牟先生的话又倾全力来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去做一个分梳,他为了对原始道家和魏晋玄学去做一个分梳,他写了一部书叫做《才性与玄理》。

那么,牟先生为了对于隋唐佛学去做一个理解,或者说是认识,他写了《佛性与般若》。

那么为了对于宋明理学做一个认识,他写了《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ji)山》。

那么后来他还写了《名家与荀子》,那么当然是对原始儒学的一个梳理。

那么这样一来的话,他就整个的对于中国哲学的不同的方面,或者说主要的阶段,他做了一个专门的一个阐述。那么这一时期的话,就是说他的中国哲学的研究达到了非常深刻的高度。

那么,到了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那么这个时候他的一些书,比方说《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真善美》,《分别说与合一说》,这些书是干什么的呢?

这些书是融合中西,重建中国哲学。

所以牟宗三先生他的一个贡献,他不是一般的哲学史家,一般的哲学史家他可能就是对一个哲学史去做一个梳理,但是,牟宗三先生的学术历程,他先是研究西方哲学,研究认识论,研究逻辑,然后研究政治哲学,进入到由认识主体上升到道德主体,然后再进一步对于中国哲学当中的一些重要的学派,比方说玄学、佛学、理学去做出一种分梳。

那么再到70年代后到中后期到80年代,他在融合中西,他讲的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真善美,分别说和合一说,他把中西哲学去做了一个融合,并且重建中国哲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那么这样一来的话,就体现出他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这个过程当中他有一种哲学的重构,而且他重构的路子,他是把中西哲学去...
    玩哲阅读 1,275评论 0 1
  • 晚年思想有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目前对这块变化做的很少。其实这一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做一个晚年熊十力思想研究,...
    玩哲阅读 1,994评论 0 2
  • 当然第二代就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就比较习惯了,再往后的中国哲学的研究学者习惯于这一套,那就是他所做的工作完全就是哲学...
    玩哲阅读 1,369评论 0 2
  • 比方说我们年轻的小伙子,在大学校园里,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孩子,你们两个没有任何的言语,只是四目对看了一看,但是这一...
    玩哲阅读 1,252评论 0 1
  • 但是,意大利数码图书公司跟人民出版社商量了半天,出版社也没有弄清楚意思,所以当时最后这个事情石沉大海了,也就是中国...
    玩哲阅读 1,32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