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读郝晓东老师书,而且是越读越停不下来,只想一口气读完。我这个应该算不上知性阅读,但应该算得上专注阅读。每次总能与书中的每一个句子产生共鸣,郝老师非常懂现在的中小学老师,说的问题都是我存在的问题。当然我读起来没有其他老师感悟那么深,我就觉得我好像就是这样的人。
书中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又有直透心扉的理论。比如为什么要阅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郝老师就说得非常通透了。他说阅读是滋润教师生活的营养剂,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助推剂。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而读,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教师只有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教育、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教师要为培养健康人格而读,除了提升学业成绩,更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理解儿童内心世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这是为自己而读,找到人生的使命感,找到生活的意义感,同时又是职业发展的需要,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把儿童教好。然后又指出教师专业阅读不是消遣性阅读,要用知性阅读的方法研读根本书籍,要多读、啃读一些经过岁月过滤而沉淀下来根本书籍和理论书籍。每个人都有畏难的情绪,为什么我愿意读新网师上的一日叙事或者是教育随笔,因为这不需要耗费我过多的脑力,我能够很轻松的看懂,读完后会有感到很愉悦。当然这些书籍也要读,但是从职业发展来说,读的书能够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曾经受一些文章的影响,产生无功利性读书的思想,读书从来没有去运用过,后果是读了忘了,读了没有用,相当于没有读,而且还容易沉浸不切实际的想法当中,现在想想那些文章都是鸡汤散文,纯属消遣,或者我没有读进去,不知道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我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活学活用,郝老师说应该先做再读,或者边做边读。做,就要有具体的挑战或任务,如上好一堂课、设计一个课程、撰写一篇文章、做一次演讲等。任务驱动阅读,输出倒逼输入。后两者我还是运用了,但是我写完后就不再回头看,也不管文章有没有逻辑,我不喜欢去改文章。包括看过书我很少看第二遍,我的习惯就是快速把它看完,完全不符合郝老师说的知性阅读。但是有一点进步就是,我知道读书就是为了运用,通过读书我从底层逻辑上面改变了自己的认知,我知道上好一堂课就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符合儿童的发展,我大概能够感受到应该怎么样实行爱心教育。认知有了,就差持续的坚持下去了。诚然我阅读的习惯是一段一段时间的,并没有做到每天坚持,现在总比过去好,我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持续的读和深入的读,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一年的成长,而低估了自己十年的成长。我毕业也有十年,为什么我到第九年第十年才开始幡然醒悟,这都是读书带给我的。最近两年的成长抵得上前面八年的成长,有幸遇见新网师这个组织,让我认识了很多名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专业阅读与写作,我想我会一直跟着新网师这群尺码的相同的人一路同行,虽然我的成长速度还是比较慢的,只能够勉强达到合格。
今天读后怎么开读书会?我曾经也组织过一个线上的读书会,持续了一个月就夭折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过在那一个月当中,我不管多晚多累,每天都打卡,并且认真写分享。因为我是发起人,如果发起人都很随意,那别人又凭什么愿意跟随你。我也参加过别人的组织的读书会,持续了一年,因为疫情各种原因都没有坚持。今天读到这里,又生起了发起读书会的念头。如何组织教师读书会,郝晓东从本体论和方法论进行了阐述。教师读书会的本质是专业学习共同体,我们仅仅依靠自己的认知很难突破原有经验的束缚,这就需要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以及世界对话,从而多元思考、反思经验、扩大视野、升级认知。很多老师虽然迫切的想要成长,想要阅读,但是一个人很难坚持下去。比如我也是从参加国学、参加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和新网师,进行专业交流才来开始觉醒的。当然我现在还不明白如何选择书,做不到知性阅读,我也相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也发愿2023年我能再办一个读书会,生命需要不断激发和点燃,生活需要仪式感。在我鼓励他人读书的同时,同时对我更是一种督促与激发,持续精进,及时反馈,循环往复,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因读书而富有灵气,生命因读书而美好,为读书点赞,为生命点赞,为坚持中的自己点赞。成长的道路因读书而变得越发的宽广,愿我能发疯逝的驰骋大道,也能在狭小的乡间小路稳妥前行。保持激情,拥有敬畏,承担责任,牢记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