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二
要学会感受你的吃饱感。
我们身体不会允许我们一直胡吃海喝下去,它会在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之后告诉我们,吃饱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敏锐倾听身体的信号,以它来调节我们的饮食。
感受自己吃饱了这件事,说起来似乎理所当然,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多年来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已经很久没好好吃一顿饭了,很多人对于自己什么是个饥饿状态,什么是吃饱了已经失去了感知。
所以,感受自己的吃饱感,第一步,就是有意识进食,也就是把专注力集中在吃饭这件事上,认真对待眼前这一餐饭。
回忆一下,我们多久没有专心致志地吃好一顿饭了?
不是在中午匆匆忙忙扒拉两口,就是忙碌一天工作到很晚了才发现自己还没吃。
我们又有多长时间没有把注意力真正放在吃一餐饭上了?
吃饭的时候,不是刷着短视频,就是看着电视剧。
如此情形下,我们又谈何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信号呢?
当我们真正把专注力放在吃饭上,接着我们就要进行第二步,识别自己吃饱了的状态到底是什么。
人们常常不知道吃得刚刚好是什么样的。
他们通常能非常清晰地描述吃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但很难界定刚好的饱足感。
有一个量表更具象地衡量什么叫吃饱了。
量表的坐标轴从左到右,将选项分为1—10分,1分是腹中空空的状态;
10分是撑到恶心;
2分是极饿;
3分是饿;
4分是间歇性的饿;
5分是中度地带,也就是不饱也不饿;
6分是不饿了;
7分是饱足;
8分是过饱;
9分是吃撑了。
刚刚好的饱腹感是在6—7分的样子。
怎么找6-7分的状态?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感到特别饿以及撑到恶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特别饿是1分,撑到恶心是10分,然后在这中间找一个中间地带,那差不多就是吃饱的感觉。
为了找到这种感觉,我们可以刻意放慢自己吃饭的速度,并且在吃饭的过程中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现在是几成饱?
这种有意识地自我觉察会让我们逐渐地精确化我们的身体感受,并且识别出那个让我们吃饱的“最后一口”。
介绍一种现象,法国是世界上消耗奶酪和油脂最多的国家,但是法国人并不胖。
这是为什么?
有一种说法是法国人爱喝葡萄酒,葡萄酒里的某些活性分子能分解脂肪。
而还有一种说法是,法国人吃饭很讲究,每一餐都要慢慢吃,所以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吃饱感。
当我们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吃饱感,我们就要进行第三步,那就是当发现吃饱时,有意识地停止进食。
这一步,做到也不容易。
很多人即使感觉吃饱了,还是有一种完形冲动,想把饭全部吃完。
我们得学会克制这种冲动。
如果觉得浪费,可以把饭菜打包带走,下一顿记得按自己的饭量少点、少做一点。
还有的人,纯粹是出于惯性,或者因为面前的饭菜太好吃了根本停不下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仪式感的动作,提醒自己停下。
比如,轻轻把盘子往前推一段,或者把餐巾纸盖到盘子上,以此提醒自己,这顿饭已经结束了,我不能再吃了。
在这里有一个特别提醒,依吃饱感进食有一个前提,就是要选择没有经过超加工的食物。
我们能感受到吃饱,是因为食物里含有正常的膳食纤维,而超加工食物的纤维往往已经被加工碾碎,或者根本不含膳食纤维。
比如薯片、奶油、糖果等等。
这种食物会暂时麻痹饱腹感,欺骗大脑说我还没有吃饱,其实身体摄入的能量已经过剩了。
这是现代工业对我们身体本能的挑战。
所以,我们正常进食还是要尽量吃那些原生态的,没有经过超加工的食物。
吃薯片、奶油蛋糕,本来就不是为了填肚子,而是因为嘴馋。
我是把它当零食来吃的啊。
馋的需求应该满足吗?
而且,超加工的食品往往口感很好,加上没有饱腹感的约束,一吃就会停不下来,怎么办?
馋是身体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本能需求,理应得到满足。
如果我们回避满足馋的需求会怎么样?
为了去躲避一个特别想吃的东西,比如说是一块甜品,代偿性地去吃了很多个所谓低卡的面包,结果这几个低卡的面包加在一起的总热量完全大过了这块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