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羡慕天生拥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不必用力走向任何人,甚至不用走向别人,只要站在那里,总有人向他们走来。
刚上学的时候,认识同学,因为没有好玩的玩具和时兴的社交话术,同他们的友谊联系大部分时候是在被动接受,为了彰显自己的“友好”,我总是表现的很用力,用力的肯定他们的分享,用力的表达自己的肯定,用力的融入他们。
长此以往,慢慢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个不是自卑,也不是懦弱,就是觉得,我的反馈需要很用力,我越是努力,我们之间的联系就会越紧密,“嗯嗯”总比“嗯”显得要更诚恳,“好滴好滴”总比“好的”显得有温度,好像这样的我更温暖,大家会更容易接受。
刚毕业那会,有个同学突然约我,说是过两天到我的城市来玩,为了迎接他的到来,我提前请了一整天假期,做了攻略,决定好好带他玩一圈,结果当天的行程,怎么说呢,与其说是同我约会,不如说是路过顺便看看我,所以在我们简单吃过一顿饭之后,我们就各奔东西。
后来在朋友圈看到他和朋友们的打卡拍照,赞叹一路的美好,我们午饭的照片也在其中,不过理所应当的只是“美食”系列,我发现我之前的准备还是有点太“用力”了,导致自己期望过大。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会凋谢的,是会过期的,你的过度用力,有时候适得其反,会让你们的关系出现不对等,你们的付出不对等,最后结果大概率就是内耗加重。
我讨厌被人俯视的感觉,讨厌那种居高临下的眼神,可是大多数时候,因为自己的用力,导致自己处于关系的下位,即使我眼神坚定,脚步不曾挪移,可我还是落了下风,对方的平视里已经没有了我,如果要看到我,他们也不得不把眼神下滑。
可是交际始终不是博弈,不是非要分出个胜负,定一个输赢,或许是我的心态本身就不对,人格魅力的缺乏让我更愿意用力去弥补,希望被看到,希望能上桌。
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闫鹤翔讲到了“对跖点”这个概念,这个地理名词原本指地球上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阎鹤祥将其引入到相声与脱口秀的对比之中。
他为了暂时逃避,找到了他家的“对跖点”,在潘帕斯草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的交汇处,全是草原,一望无际,他站在这个地方,就是离所有处境最远的地方,不能向前向后多迈一步,因为不管这一步走向哪里,都会离现实的家近一步。
感性点讲,是不是我身外的你们,只要不是朝着我的“对跖点”走,每一步都在走向我?或者理性一点,总有一部分人,每一步都在走向我?
你我都不用用力走向任何人,总有人走向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