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化老师在讲“比”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五星红旗的长宽比和思考蜂蜜水为什么不甜,在学生有一定感性基础之上,再提出“比”的概念。比在学生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深深佩服董老师的同时,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董老师能想到这种方法,而其他老师想不到呢?后来我想通了:是因为其他老师根本不知道比和生活的联系,他们所认识的比也只是写在课本里的概念。董老师的优秀不在于她掌握了高超的教学技术,而在于她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而深刻理解的基础是她渊博的知识。
在深深佩服董老师的同时,我也产生了自己的思考:语文老师该如何深刻理解教学目标,打通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联系,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滋养和生长?我想,答案一定是广泛阅读。
一、只有广泛阅读,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老师才能正解解读教学目标。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新鲜词语”,这里有两个词语需要解读,什么是“积累”?积累是找一找,背一背还是写一写还是用一用?是课下积累,还是课堂积累?什么是”新鲜”?如何确定新鲜?是老师觉得新鲜,还是学生觉得新鲜?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什么叫感受?用哪些方法感受?感受到何种程度?如何评价感受?这都要看老师解读文本的本领。没有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就没有明晰清楚的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自然不会正确选择教学内容,错误的教学内容无论用多高级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对学生的成长都毫无意义。
二、只有广泛阅读,有了深远的文化背景,老师才能正确转化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单篇文本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课后习题,但并不是所有课后习题都可以直接拿来做教学目标,它经常需要经过一些转化。比如五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课后习题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其实这句话明确告诉了我们学习目标和途径:目标是体会其中的乐趣,途径是想象画面。这个目标正确的表述方式就是“抓住关键诗句,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三、只有广泛的阅读,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有些老师也能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但是缺乏阅读鉴赏的必要策略,所以在课堂上不能给学生科学及时的引导,造成“虽有目标,而不能至”的困局。我们都知道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要常常赏析有表现力的词语。有阅读积淀的老师都知道用对比法,想象法,删除法,调换法、知人论事法,补充资料法,互文印证法、拓展训练法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原文用词的生动准确。如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好在哪里,就可以用换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绿”的画面感和色彩感。然后拓展红杏枝头春意闹,让同学们用以上方法赏析哪个字用得好。
总之,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拔节,老师一定要阅读阅读再阅读。以前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一桶水。而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拥有的学科知识应该像大海一样,所教给学生的东西,应当只是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