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20年代社会背景
盖茨比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这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18),经济大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美国在一战前期大发战争财,之后赢得了发展经济的宝贵时机。由于一战的残酷,使得很多人对传统的价值观(比如国家、荣誉、民主、自由等西方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失去信仰,放浪形骸,沉湎于享乐。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这点在盖茨比每周的宴会上到嘉宾的纸醉金迷,沉醉其中可以窥见一二。
用本书作家菲茨杰拉德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这个时代表面的奢华背后隐藏着空虚和无奈。
2、20世纪美国禁酒令
盖茨比的致富的原因虽然书中没有明确表明,但结合时代背景可以看出与美国禁酒令关联紧密。
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
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 21岁以上的人才能买到酒,并需要出示年龄证明,而且只能到限定的地方购买。
禁酒令实行后,却没能如预期一样,实现美国人道德情操的净化。市场上没有合法的酒类出售了,秘密酒馆取代了合法酒馆,酒的走私活动由于获益甚丰,日渐猖獗。盖茨比的药店实际上就是贩卖烈酒的私酒坊。黛西的丈夫汤姆对盖茨比说“这年头,药店里什么都能买到。”盖茨比瞬间变得有些惊惶。这里也暗示了盖茨比的药店另有隐情。
至30年代初,即美国禁酒令颁布10年之后,许多美国人开始呼吁解除禁令。193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把开放酒禁作为其竞选纲领之一,获得了美国人民的支持。1934年,随着犹他州作为第三十六个州签署此弛禁法案,美国的禁酒令便正式明令废止了,曾经轰轰烈烈的禁酒运动也随之结束。
3上流社会与美国新贵
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的必然是有钱人,然而美国的有钱人不一定都能进入上流社会。区别在意他的钱是“旧钱”(指经几代人经营的来的钱)、还是“新钱”(指靠自我奋斗,暴富得来的钱)。毫无疑问,盖茨比属于后者,而美国上流社会对于新晋贵族有着本能的排斥。
进入“上流社会”,必须得到该社会成员的承认,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同是成为其中一员的重要标志。认同方式多种多样,慢一点的是等自己的钱慢慢变“旧”,也有许多新贵们等不及,通过与没落贵族联姻的方式来走入上流社会。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同样希望自己能够融入上流社会,他的方式是谎言。编造自己高贵的出身,名校的求学经历,甚至为自己寻找证人试图证明自己那些离奇的经历所言非虚。
上流社会的成员在言谈、举止,穿戴、休闲方式、居住地域、价值观与其他人有着明显的而不同,同时这个阶层的子弟一般会进入有名望的私立寄宿学校接受教育,由此直接进入牛津、耶鲁、哈佛等常青藤名校。这里也解释了为什么盖茨比格外强调自己在牛津就读的经历,而汤姆则对这一点不断质疑。他以嘲弄的口吻在说着“一个穿粉色西装的人竟然说他读过牛津。”这也是在嘲笑盖茨比的出身,因为粉红色的西装,淡紫色的衬衫之类的这些过于鲜亮的元素,是当时的上流社会所不认同的日常穿着风格,一个毕业于牛津的传统贵族是不会有着这样的穿搭习惯。
在美国一个人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富,但他决不可能一夜之间迈入受人尊敬者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