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三天!还有三天!还有三天就高考了!!!
这是一年一部的史诗级现实题材巨制,全国各地上千万演员出演,国家教育部斥巨资打造,每年六月七日上午九点全国同步上映。
安徽毛坦厂中学一年要作五千张试卷,河北衡水中学学生被称作高考机器,通过高考进入名校基本上是所有学子的终极目标。
对于苦读十几载的学霸来说,证明自己的时候到了
对于持续十几年的学渣来说,呃。。。这算是解脱之前的最后一关了
从古至今,农民的儿子摆脱务农的命运,或者是一辈子想要摆脱优秀爸妈的阴影,都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考试。但考试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先要保证活着进考场
古代科考难关重重,最凶险的不是考试,而是进京赶考。古代的科举考试地点分两个,一般的乡试、州试或者省试会比较方便,就在自己的县或者省会考。
家附近的考试考上了就有资格参加会试,这会试可就麻烦了,要去京城考。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进京赶考有钱的人也只骑马或者坐马车,没钱的就更惨了,全靠两条腿11路过去。
比如在宋朝时,京城在河南开封,那么河南陕西的学子就比较方便了,大平原不怎么需要跨过山和大海,但你要是家在广西广东福建,两三千公里的路途一路向北,路上要躲过毒蛇猛兽山贼草寇,实为不易,再碰上个聂小倩之类的,还没到京城就GG了。
还有家在江浙沪包邮地区的,团购价一起包条船走水路,一路沿着着长江逆流而上,沿路山高峡深,浪高礁尖危机四伏,碰到个技术不太好的船长,稍微不注意一船的学子就会集体“拍死在沙滩上”。
不仅路上危机四伏,古代没有GPS,地图也不那么精确,也不排除有很多路痴,本来要从湖北到开封考试,走了两个月发现自己到了厦门的。
所以在那时,能活着到考场的,就已经算是上天的眷顾了。
一场有“味道”的考试
这一群足够聪明和足够幸运的学子们来到考点,先要排长队,挨个检查带的笔墨纸砚衣服被褥有没有夹带,自己也得被人扒个精光验身,花上大半个钟头检查,知道确定所有物件都不带一个字后,才能进去考试。
现在考试一个教室三十来个人一起答卷,一门最多两个来小时就能出来,喝点水上个厕所吃点饭。可放到古代可就惨了,进到考场是一个个小黑屋,名叫“号房”。
听着就像坐监狱似的,其实也确实是坐监狱,小小一个“号房”,进去绝对不允许出来,考试中出了“号房”成绩就被作废。
“号房”里是没有床的,但晚上只能在里面过夜,考生们就在里面搭两块木板凑合着睡。俗话说人有三急,出不了“号房”就只能在里面解决,密不透风的小黑屋没办法散味儿,要是再是个三伏天。。。都能想象到那个骚臭难当的味道。。。。
考场里也不放饭的,干粮自带,伴随着排泄物的气味,估计再好吃的干粮也咽不下去。
明朝有句话形容科举叫:三场辛苦磨成鬼。在这昏天黑地的考场里不仅考文化,也是对心理素质和面对恶劣环境的耐受力的一次考验。
带着锁链跳舞
都知道科举考的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考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八股文起源是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推行这种考试方式,他认为唐朝以诗、赋、贴经取士,过分浮夸不切实用,于是把很多科目全部合并到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这算是八股文的开端。
慢慢发展到明清时期,八股文产生了具体的要求,并且非常严格:
第一, 八股文全文要分八个部分写,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第二, 题目全部出自四书五经原文,后面四个部分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句子;
第三, 八股文要用孔孟的语气作文,四幅对子平仄对仗;
严苛的要求让八股文非常难写,而且还要写出行云流水的华丽文章简直难上加难,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驾驭能力才完成。
而且作为一名考生,除了必备的四书五经外,还有比如沈津《百家类纂》、陆可教、李廷机《诸子玄言评苑》、陈深《诸子品节》、焦竑、翁正春、朱之蕃《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这些历届真题库。
据统计, 一个成绩中等的学子备考至少要背到40万字。每一个有机会参加会试的考生都堪称人肉图书馆。
走钢丝的录取率
古代“高考”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过钢丝绳。
根据中国教育史研究者统计,晚清时,全国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在16-18万左右,从中选拔5000-6000人成为举人,录取率大约在3%左右,而目前我国高考录取率在75%,是古代的25倍。
那时的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中举率约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基本上是现在211大学的录取比例。要想连中三元,绝对是比被雷劈还要小。
那是个看脸的世界
有人说高考是人生唯一一次不看脸的竞争,可在古代,看脸也是科举考试的一部分。
《新唐书·选举志》上明确写道:“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意思是要长得帅,能言善辩、字写得漂亮还有文章逻辑清晰,其中看脸荣登榜首。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钦点的第一状元就是看人家长得帅,本来排名第一的是一个山西人,名叫郭翀,文章写的非常漂亮,朱元璋很是欣赏,于是叫到面前一看,差点从龙椅上摔下来,这人怎么长得比自己还丑!!!
国家已经有一个那么丑的皇帝了,怎么还能再有一个那么丑妆也呢?虽然说科举考的是学问,可状元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要是让外国使者看到,以为我大明朝品味有问题,绝对不行!
于是老朱觉得,还是颜值最重要,于是也不看试卷了,把考生全叫上来,哪个帅哪个就是今年的状元郎。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朱元璋无法忘记一个叫吴伯宗的帅小伙盛世的容颜,于是当场钦点了吴伯宗为这届科考的状元。
除了看脸,影响最后殿试结果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名字看起来顺不顺眼;家乡所在地域是不是在皇帝的黑名单;写的字是不是符合皇帝审美;交卷速度够不够快;阅卷的时候皇帝心情好不好……
感觉到来自古代社会深深的恶意了么?相比之下,现代高考还是非常公平的。
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道坎,只要坚持就可以通过,祝愿大家都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