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这个书名,如此一针见血,搞得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在众人面前读它。
其实每天读书学习,常常和自己死磕,都是基于一个羞于说出口的真相———想要上行。
为什么羞于说出口呢?
因为怕普通人没有机会了,怕仅仅是一种错觉,怕没有结果。
生活常常看不到很多改变,也或许是改变来得太慢。
偶尔想到这些还是挺悲观的。
正如作者所说:
人焦虑是因为认知的浅薄!
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时间就是极高的墙,简单的事加上“每天”就必定筛掉大部分人,只要站在时间这边,就等于站在了上行这边。
我一直坚信自己是在做对的事,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作者如何用他的“论据”说服我:你是在做对的事!(哈哈,就是这么没事找事)
看完之后合上书,力量感慢慢复原,再次重塑了那个“但行成长,莫问前程”的自己。
如果你对于未来有焦虑,或者在成长的路上偶尔失去力量感,或者你想找一种可以复制的人生突围通道,我从书里总结了7点,听话照做必定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1,
用读书和学习刷新观念+耐心和长期主义,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我复盘自己的阅读史,比较清晰的记录了阅读书籍和阅读数量的时间是从2008年开始的,一晃14年过去了,当时并没有想到读书对现在的自己有什么用途,仅觉着读书是一种心理需要,08年,一个跌到坑底“丧”到极致的人(这段历史后面写一写),我需要用读书梳理乱七八糟的消极想法,我需要用读书来做自我疗愈,几乎从未想过,读书会给我带来什么物质上的收益。尽管是出于这样目的长期去做这件事,到时间也开出了美丽的花。
2019年5月,一个偶然机会我去写颍河书院的公众号了。
2020年12月,周末去昆山颍河书院做了兼职国学老师。
2021年4月,一个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让我给她的儿子做阅读和写作私教课。
2022年4月,私教做了一年,说是一年,除去暑假和疫情放假,可能也就8个月吧,没有做过什么宣传,仅是老带新,我已经有10个孩子了。(因为我只有周六有空,还有几个孩子因为时间冲突只好推掉。)
即便是这么缓慢和被动的成长,时间都不曾辜负。
所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开始的读书和学习,以长期主义的心态耐心坚持,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这是一条亲测有效的上行定律。
2,
无需管别人,只需专注自己,因为只有你才能帮到自己。
这张上行轨迹图给了我两点很重要的提醒: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做一件什么事情,然后直奔目标就好。
我们身边会有很多噪音,有的人觉着你应该这样做,有的人觉着你应该那样做,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你的人生,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的人生和认知上对你指手画脚,这是非常不客观的,你只需要在心底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然后无视身边的那些噪音,直奔你的目标就好。
比如:我听到过很多声音:你应该去做推广啊,就带这几个学生有什么前途啊;你要主动链接家长,不要拉不下面子,面子值几个钱;读书铺垫这么久,你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读书而是销售……
诸如此类,噪音几乎淹没了我的初心,我想做什么呢,我想要什么呢?
为了达到赚钱目的的读书和写作课?
不!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只是想分享经验:一个“丧”到极致,从“坑底”爬起来,一路跌跌撞撞爬上岸,再拿起接力棒开始跑的人,力量从哪里来?读书和写作究竟能怎样帮助一个人?
我希望那些和我一样曾经无力的人,也能通过读书和写作自我疗愈,具备重新跑起来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那些从未跌入“坑底”的人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永在岸上的幸运,可以迎着阳光和命运的馈赠多跑很多棒,读书和写作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让他们更加清晰和有力量的拥抱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无需销售自己,这偏离目标太远了,我只需要坚守目标,同频相吸,该来的自然会来。
其次,除了噪音之外,还会有很多的诱惑,要分辨是否值得去做。
这让我想到了:五年前我兼职推广莱克小家电,因为有些渠道,我每个月都会有不错的兼职收入,如果好好发展那应该是离钱更近的一条路。
2019年开始写文章之后,觉着精力跟不上,我果断放弃了这个已经给我带来不错盈利的兼职,没有再投入什么经历,后来仅剩几个合得来的合作伙伴还在联系,我不喜欢做这件事,做它仅仅是因为钱,它不会给我带来任何获得感,对此我没有任何遗憾,
蔡垒磊说:“只有那些位于我们达成长期目标道路上的短期目标,才是值得我们去做的。”
那些和长期目标不重叠的,果断放弃!
3,
时间是最贵的生产资料,我们最需要谨慎的就是如何使用它!
有的人要么去上班,要么躺平。
有的人是365天x24小时上行,并不是说这些人不吃不喝,不眠不休,而是无论是吃是喝,无论是睡眠还是休息,全都是为上行服务的。
人和人的差距是上班的8小时之外拉开的,是365天x24小时的上行信念拉开的。
觉着有很多时间的人才会去浪费时间,才会拖延。
觉着时间有限的人只会更大的限度的去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认识到这点之后,我想到用有限的时间去读书去上课是非常必要的,一本书或者一套课,那是作者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实际上是在用别人的时间换我们的时间。
这里还有一点给我的提醒很大:如果时间有限,我们应该把时间用在更值得的人、事、物上。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越是不认可自己,就越想让他认可自己,从而去证明自己是可以的,岂不知去扭转一个三观不同的人比维护一百个三观一致的人难多了,浪费时间做这件事是不值得的。
人无完人,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自己,只需要把精力放在彼此喜欢和认可的人、事、物上就可以了。
每一次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人、事、物上都是以伤害到你真正想花时间的人、事、物的利益为代价的。
4,
把自己看做一只股票,是否让投资人有投资你的动力,取决于你给他怎样的心里预期。
对投资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我们投资一只股票是基于对它的未来预期,未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回报。
这里我用互联网行业来举个例子,前些年,阿里,腾讯,京东,这些平台都还是亏损的状态,但是他们的股票几乎涨到了天价,因为这个行业当时在投资者的心理有无限发展空间,而现在由于内部政策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尽管这些平台都盈利不错,但是股价几乎腰斩,甚至像阿里都快要小腿斩了,为什么呢?
因为让我们判断的往往是趋势,投资者投的是对这只股票的一个预期,这个大环境让他们觉着这些股票未来存在极大风险,就纷纷撤资。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一只股票,我们给投资人一个怎样的预期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深思考。
是稳健型,还是成长型,还是风险型呢,或是其他......
如果你觉着自己是一只稳健型,成长型的股票,你是否让你的投资人感知到了呢?要如何让他们感知到呢?
要利他要展示自己的价值,管理好你在别人眼中的趋势就等于管理好别人对你的价值判断。
你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就算现在常提的“中年焦虑”,更多的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同样也是对未来趋势的预判。
所以你是一只什么样的股票,你打算如何打造你这只股票,这相当重要,因为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是我们的“投资人”。
5,
财富都是生产资料,无论是投资还是劳动,手上的财富越多,就越有更多赚取其他财富的机会。
这个真理值得读很多遍,刻在脑门上。那么,再消费的时候就会衡量一下,它值不值得消耗生产资料去购买,这也许能让我们在消费上清醒很多。
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消费,我们赚钱本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花钱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舒服更愉悦,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只是我们始终要知道财富是生产资料,有一句话叫欲壑难平,平衡好欲望和满足的关系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不以降低资产等级为筹码去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
像我们这一代(80后)是看着房子一步步涨起来的,很多人在2010年左右都看到了房产的机会,但是有钱去买的有多少呢,看到了机会却没机会上车不是最悲哀的嘛,所以不但要挖掘生产资料,还要守好生产资料。
6,
只要看好永不下车
这一点做任何投资都适用,也包括投资自己!
那些在股票上赚到钱的人,是穿越牛熊仍然拿得住的人。
最近的股市应该说得上是真正的熊市了,这个时候还有多少人能坚定信仰的按照自己的投资计划做呢。
记得2020年初,美股几次熔断,所有人都唱衰,好像世界末日来了,甚至有几个理财大V都不敢定投了,仅仅几个月之后就迎来了长达近2年的结构性牛市,那些坚持不下车的人赚的盆满钵满。
再看各个行业的佼佼者,他们是那些足够坚持,足够执着,在认定的事情上永不下车的人。
中途下车本来就是一种淘汰机制,走一段筛掉一些,走一段筛掉一些,直到最后那些依然留在车上的,就成了金字塔顶端的人。
7,
即刻行动,不要偷懒,因为越偷懒就越无法偷懒,慢慢丢失生活的自由度,连活着都要拼尽全力。
真相就是这么扎心,你若不想主动去行动,有一天生活也会逼着你不得不去行动。
我们常常跟孩子说:不吃学习的苦,你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
这句话对我们成人也同样适用,任何时候吃学习的苦,吃成长的苦都远比被迫无奈地出去寻找出路舒服很多。
所以即刻就开始行动,做这些正确的事,然后站在时间这边,每天都妥妥上行!
文:袁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