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为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摘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花了两天的时间,昨晚十二点前看完了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虽然心理咨询基础课程已经进行了将近两个月,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是我认知当中的第一本完整读完的心理学类图书,里面的很多对话和内容,在我看来,都能和我经历中的一些人和事联结起来,我很肯定这些内容在某些方面已经真实地触动了我,只可惜此刻的我,有点像前面两次接受咨询的蛤蟆先生,每次咨询结束后还带着一些困惑和想不明白的意思意犹未尽地等待着下一次的咨询,但却还无法完全消化其中的深意。
01-前情与导读
蛤蟆原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非常爱冒险的家伙,曾经惹出过不少麻烦和消化,甚至一度蹲过监狱。但现在,他陷入了无尽的抑郁当中,生活变得一团糟。他的朋友们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决定帮他克服困难,于是热心又体贴的鼹鼠、智慧又带点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唠叨的河马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决定带去去接受心理咨询。
这本书就是围绕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过程中,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展开,通过对话的方式,咨询师苍鹭一点点引导蛤蟆先生直面过去的“恐惧”,在悄无声息的沟通中,最终帮助他发现和重新认识了真正的自己。
02-关于友情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对于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方面的内容了解了多少,而是对于蛤蟆先生的羡慕,在我看来,他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三个朋友,在他陷入抑郁无法自拔的时候,他的朋友们一个个挺身而出,主动帮他寻找咨询师,带他去接受治疗,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困境,如果没有朋友们的关心和陪伴,我也没那么快能够走出来吧。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除了少数有家里支撑的,大多数生活都已经是自顾不暇,但有的人即便自己已经一地鸡毛,还愿意把时间分享给你、会主动站出来帮助你,这样的朋友、这样的情感和真心,是我们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不过,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需要双向的奔赴,一个人主动久了,心会累,慢慢也就变成不再打扰了。
03-关于心理咨询
还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是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中的困惑和抑郁,咨询过程中的主导者,应该是咨询师。
“最初来这里的时,你对人非常依赖,正如你自己形容的那样,你期望我来给你答案,你看我的眼神总是向孩子寻求父母的认可。当然,我尽量不那么做,所以总是问:'你怎么看?你感觉怎么样?' 我总是把问题抛回去给你,你对此很生气。”
这蛤蟆先生和苍鹭最后一次面谈中,苍鹭的回答,既回答蛤蟆的困惑,也改变了我的认知。在蛤蟆先生的十次咨询过程中,苍鹭扮演的角色,其实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引导,所以他的倾听、同理心和耐心,给予了蛤蟆先生极大的共情和信任,让蛤蟆放下戒备,直面过去,终于敞开了心扉。
因此,我也第一次意识到,心理咨询过程的主导,实际上是在于求助者而非咨询师,咨询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和引导求助者意识和理解自己,唤醒求助者的“成人自我状态”。这是一种既不会表现得像父母那样强势、也不会像孩子那样任性,而是更像个大人,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我们能够理性而合理地处理事情,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满脑子被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再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
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之前文章中提到的那个要跳楼自杀的女孩子,其实在跟她妈妈面对面沟通的那半个小时,她强调的都是过去小时候母亲对她的一些行为和表现,比如母亲不顾她的要求擅自拿她的照片做手机屏保而且到处给别人看,又比如母亲当着她的同学的面打她,还比如母亲逼迫她做不愿意不喜欢的事……诸如此类,沟通中她的情绪完全被过去母亲的种种绑架,以至于母亲一开口,她就完全崩溃了。就像蛤蟆先生前两次咨询过程中,当苍鹭试图让开开口描述关于他的童年、他的专制而霸道的父亲的时候,他就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当中。
所以成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引导求助者,而最大的困难,还是在咨询师本人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节,因为求助者在撕裂自己过去的同时,咨询师自己也在面临着同样的撕裂。难怪人们对学习心理专业或者从事心理咨询活动人,总是抱有一种眼光,认为“心理咨询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刚踏入心理学学习的初学者而言,我还没有形成太多专业上的认知,尤其是在实操方面,估计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04-关于父母教养
通读完这本书,其实蛤蟆先生的抑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父亲,虽然他父亲早已经不在世,但是父亲对他的影响,从小时候一直持续到了抑郁发生的这一刻,在他的描述中,他的父亲是家里绝对的权威,他的话就是法律,没有赶违背,没有人能反抗。在蛤蟆的记忆中,父亲对他的态度就是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对,脑海里的父亲,似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在父亲的眼里,他一无是处,而他的母亲,则是对父亲的权威绝对的捍卫,以至于当父亲在场的时候,绝对不会给他笑脸,而且永远都是一句”要听父亲的话“,只有父亲不在场的时候,才会看到母亲的笑脸,他的记忆中甚至不太记得母亲拥抱的味道,而且母亲前后反差的态度,更是让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以至于长大后的人际交往、工作生活,无论发生什么,他总是第一时间陷入自己的自我怀疑,即使是别人的错、即使自己是受害者,都会让他陷入无穷尽的自责甚至羞耻,长此以往,他变得对生活无望,对人生绝望,甚至想到过自杀。
蛤蟆先生的童年经历,其实也让我陷入了自我反省和反思,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何尝又不是扮演者蛤蟆父亲的角色,仗着我们作为父母的绝对“权威”,对孩子挑三拣四,眼睛里看到的好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面对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自己的心情是否舒畅,而忘记了蹲下身,给孩子一个拥抱,听完孩子的话,给一个鼓励的眼神。
05-最后,谁能帮我?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平静的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
在表面平静的生活背后,我们都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几条汹涌的暗流,如何才能顺利跨过,成功通往救赎的彼岸?
罗伯特结合无数的临床案例,在蛤蟆先生的经历中逐一为我们呈现,通过蛤蟆先生从抑郁到正常生活轨道的过程中,让我们意识到,除了自己,谁也帮不了我们。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没有谁能成为我们的摆渡人,能将我们摆渡过岸的,只有我们自己!
2022年1月30日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