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得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制定了严酷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wū)十五邑(yì),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qián)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tóng)地;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商鞅留有《商君书》,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
下面来看看这位法家代表人物:
1.投奔秦国
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
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意图。
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
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所以孔子,孟子这一套,秦孝公是完全不接受的,无法快速取得胜利成果;商鞅深入领会这一点,在他的著作《商君书》中也就贬斥儒家学说。
2.变法核心
商鞅主张重刑厚赏;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地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wèi)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
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怨恨 ,汉昭(zhāo)帝时的贤良文学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所以成也商鞅,败也商鞅;秦国的强大和衰亡,都是因为商鞅之法。
《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lì):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jué)诈设矣。
赵蕤(ruí):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yǐn),周召之罪人也。
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也重赏立信;关于徙(xǐ)木立信的典故:
商鞅起草了新法,担心百姓不信,就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许诺赏十金。
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个人应募,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然后颁布新法,因为言而有信,使得新法能够落地,能够实施。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同时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
当然这点也完全符合秦孝公的心意,不信仁道,王道,乃至于帝道,独独青睐于霸道,因为时间短,见效快。
3.惩罚太子师傅公子虔
商鞅初行变法一年,秦民都说法令不便,太子甚至犯法。
商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原本要处罚太子,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qián)和公孙贾(jiǎ);秦民不得不服从新法。
后来,公子虔又触犯法令,被处以劓(yì)刑;也就是挖掉鼻子的酷刑。
所以,商鞅得罪了公子虔,为自己日后惨遭车裂之刑埋下了祸根。
4.兵败被杀
商鞅辅佐秦孝公十年,贵族都怨恨他。
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劝商鞅,辞官纳地,急流勇退,并提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è)谔”,但商鞅不听。
秦孝公死后,公子虔(qián)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这条法规,很可能是商鞅自己制定的,所以自己被自己制定的法给害了。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áng),拒绝他入境。
这里讲一讲商鞅和魏国的结怨:
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
两军对峙(zhì)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我当初与公子相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公子卬(áng)欣然赴会时,却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
所以,商鞅打仗时是完全不讲诚信的,魏国现在只是不让他入境,已经很不错了。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yì)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使得秦国日益强大,最终能够统一六国;然而对于自己的人生,却是失败的,惨遭车裂下场。
所以法家要能够落地,必然是一条艰辛之路,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必然会得罪一些人,法家必然也是残忍的;包括李斯,王安石,吴起等等,这条变法之路,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