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更有效?——十大里程碑式发现
1、学习是学习者进行的活动
必须由学习者自觉开展;本人亲自学习;创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教师需要具备:教学法知识 / 学科知识 / 学科教学知识-帮助学生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父母的启发:我们有没有把孩子当成学习的主体?有没有替代孩子成为学习主体?为什么讲不懂题?-怎么讲?讲什么?如何把这些内容讲明白?
2、最优化学习应考虑先前知识
学习是把已知和新知联系起来的过程;人类思维的基本特征;特定领域的先前知识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已知不足,无法有效学习 / 不了解孩子的已知,无法有效地“教”;先前知识来源:日常观察 / 兴趣活动 / 媒体传播 (阅读)/ 朋友交往 / 家庭交流 / 学校教学。对父母的启发:帮助孩子获取“先前知识”;阅读是获取先前知识、建立知识储备的有效方式(“阅读能力决定学习能力”的表现之一)。
3、学习需要知识结构的整合
孩子从众多来源获取知识片段;发现这些知识片段之间的抽象联系,学习才能更有效发生;整合-整合片段、建立知识结构。对父母的启发:不片面追求知识量,关注“质”——“抽象联系”就是一种质;不刷题——没弄懂原理,刷多少题都没用;弄懂原理,不需要没玩没了刷题。
4、理想情况下,学习是获取概念、技能与元认知能力的完美结合
概念与程序不可或缺:好用的程序-在最小的认知负荷下有效解决常规问题;剩余认知资源:运用对概念的深度理解,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学习者对知识获取和使用情况的反思;检测、评价、优化自己的学习;一些父母的误区:过度重视程序(技能),认为刷题等于有效学习。
5、学习通过分层组织基础知识片段建构最优化的复杂知识结构
高能力者的最大特点:他们的知识都是分层组织的。作用于知觉、语言处理、抽象概念理解;作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程序)。对父母的启发:留意知识分层 / 负责问题的目标分解 / 留意多层次认知资源(读物选择)。
6、理想情况下,学习可以利用外界支架组织脑中的内部知识结构
专门设计的、有组织地学习,为孩子提供有组织的信息——架构内部信息。父母的误区:让孩子陷于盲目的、缺乏架构的重复性练习活动(如练字)。
7、学习受到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
工作记忆:即时处理信息。容量有限,一次最多记住7个信息片段,几秒钟不更新就会丢失。长时记忆:存储信息。容量无限,且保留数天甚至数年。瓶颈:工作记忆的容量成为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瓶颈。解决: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记忆负担,如:用字母背单词VS用词根词缀记忆单词;学习材料尽可能简单:解释复杂关系的语言越简单,理解得就越快越好-深入浅出。对父母的启发:诸多“背诵”任务无谓增加孩子工作记忆负荷 / 死记硬背式学习效率可疑 。
8、学习是情感、动机和认知三者动态交互的结果
动机不是简单的“开关”;多种情感因素对认知和动机以及他们的交互产生影响。对父母的启发:把孩子当成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复杂、真实的人。
9、理想的学习应建立可迁移的知识结构
迁移:学到的知识可迁移到新情境、新问题、其他领域。人脑有此潜能:灵活地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但这种灵活的技能并不会自我发展,典型:同一个数学题换个说法就不会做。迁移如何实现:注重两个不同问题情境的深层共性;良好结构的知识更容易迁移,孤立的片段不易迁移;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越相关,越容迁移。父母的误区:让孩子做一个个孤立的题 / 将学习孤立于生活之外。
10、学习需要时间和精力
投入到练习问题解决与拓展个人知识基础的时间和经历,是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复杂知识结构的获取过程需要时间和精力。学习的乐趣是登山的乐趣,不是在山顶坐享其成的乐趣。对父母的启发:给真正的学习(练习解决问题 / 拓展个人知识基础)留出时间;纯粹“技艺”的训练不应该占用过多时间;任何兴趣项目的学习,都不应该以牺牲发展基本能力的机会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