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真的好发愁呀,我家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呀?”,开完家长会,小D妈妈紧锁眉头,一脸无助的对我说,我能对她那份无奈与焦虑感同身受。
半学期以来,我观察到孩子的情况,跟他妈妈有过较深入的交流以后,格外关注过他。说实在的,与刚开学的状况相比,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至少在课堂上随意下座位的情况少了许多,注意力也能有3~5分钟的持续时间。
听到我这样反馈,娃妈稍稍放松了一些。继续说:“谢谢老师,其实我在家里也能感受到,让他安静下来真的很难。尤其是上次亲子运动会,我全程观察孩子的表现,好多时候,他根本不听老师的要求。我在想要不要等到寒假时,带他去做做检查什么的?”
听她这么一说,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果父母一直这样的担心,并且一定要想方设法“管教”的话,对孩子确实没有什么好处。但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我知道,要想让孩子一下子转变,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于是我请教了Deepseek,给出了如下建议:
给家长的建议:从“管教”到“理解与支持”的转变
家长目前的核心任务,不是找到“管住”孩子的方法,而是成为孩子“最坚实的支持者”。
1. 停止自责,转向科学探察
· 首要步骤:寻求专业评估。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或儿童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目的不是“贴标签”,而是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 可能性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感统失调、高敏感气质、或仅仅是气质类型(如活动量大的孩子)与当前环境不匹配。
· 明确原因是制定所有有效策略的基础。
2. 成为孩子的“行为侦探”和“情感翻译官”
· 记录行为日记:在寻求专业帮助的同时,家长可以记录下孩子“坐不住”的具体情况。
· 何时:是上午还是下午?是所有课上还是特定课上?
· 何地:是在需要安静坐着的课堂上,还是在户外的自由活动中?
· 何事: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结果如何?
· 孩子的感受:他当时看起来是烦躁、无聊、焦虑,还是过度兴奋?
· 共情与沟通:当孩子说“不想去”围棋班时,不要急于说服或批评。试着问他:“你觉得下围棋的时候,哪里最让你觉得不舒服?是坐着不能动很难受,还是觉得规则太难了?” 了解他的真实感受,才能找到症结。
3. 重构家庭互动,提供“结构化”的支持
· 建立可预测的日常惯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如起床、吃饭、作业、游戏、睡觉)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减少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和躁动。
· “能量释放”时间:在需要他安静学习或完成任务前,先给他安排15-2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拍球、追逐游戏。这能帮助消耗掉部分过剩的精力,为后续的安静任务做准备。
· 分解任务:如果孩子做作业坐不住,可以将作业分成几个小部分,每完成一部分就休息几分钟,让他体验到“完成”的成就感。
· 积极的正面引导:多用“如果你能坐下来完成这个,那就太棒了!”代替“你怎么又站起来了!”。抓住他哪怕只有几分钟安静专注的时刻,及时给予具体表扬。
给老师的建议:创造“包容与成功”的课堂环境
老师在校园环境中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者,可以通过微调环境来帮助靖栋获得成功体验。
1. 座位安排与环境调整
· “战略”座位:将靖栋的座位安排在靠近讲台、远离门窗的位置,减少外界干扰。旁边可以安排安静、专注的同学作为榜样。
· 允许适度的“动”:在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允许他有一些不影响他人的小动作,比如允许他手里拿一个压力球、一小块橡皮泥,或者经过同意后站起来递个本子、擦下黑板。这能帮助他释放坐不住的生理冲动。
2. 教学策略与互动调整
· 指令清晰简短:给他指令时,确保眼神接触,指令一步到位。可以说“靖栋,请把数学书翻到第20页”,而不是一连串的多个指令。
· 赋予他“责任”:让他担任一些需要“动起来”的班级职务,如分发材料、收集作业。这既能满足他的活动需求,也能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班级归属感。
· 给予选择权:在非原则性问题上给他选择,如“你是想先做数学题还是先抄写生字?”这能增加他的控制感和参与度。
3. 建立积极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 与家长结成“同盟”:定期(而非只在出问题时)与家长沟通,分享孩子在学校的点滴进步和遇到的困难,统一支持策略。
· 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发掘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他是否动手能力强、是否富有想象力、是否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的这些优点,能极大地提升他的自尊心和融入感。
由此可见,小D的情况不是一个需要被“纠正”的错误,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开始。他的行为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我遇到了困难,我需要帮助。”
孩子的可塑性极强,只要家长和老师能携起手来,用科学的方法和包容的心态去支持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小D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在学校和未来的生活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